那些夭折的紅色汽車 4款國產經典轎車
井岡山轎車:原型車是老甲殼蟲
新中國建立之初,國內并沒有研制摩托車的能力,但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制造出自己的摩托車,北京第六汽車制配廠(簡稱汽配六廠)大量購買歐美名車,如“大炮”、“歐菜”、“勝利”、“哈利”及日本“大小六王”等,隨后這些車輛被作為測試車進行車輛技術性能分析。最后試制人員根據當時國內公路情況和部隊要求,最后確定以德國迅達普K500摩托車為樣車仿制。樣車確定后三個月,即1950年12月,完成了試制車的圖紙繪制工作。此時雖然有了圖紙,但卻根本沒有所謂的零件供應商,所以試制車90%的零件都是靠老師傅手工制作的,而這個時候國內第一款摩托車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井岡山。
左:井岡山轎車 右:大眾老甲殼蟲
1958年大躍進開始,北京第一汽車附件廠決定按照“井岡山”摩托車的路數仿制汽車,原型車選為了經典的大眾甲殼蟲。當時我國的汽車工業只有長春的第一汽車制造廠,光靠解放牌貨車一種產品遠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而建立一汽之后,中央財政再沒有力量建立新的汽車廠,為此中央提出地方上汽車工業的想法。計劃在全國各個經濟區建設14個汽車主導廠,總規模為52萬輛。在這種情況下,一直為一汽老大哥做配套的北京第一汽車附件廠,開始對制造整車躍躍欲試。經過多方討論和比較,最后決定參考大眾甲殼蟲進行自行設計。北京市領導對此非常重視,特地成立了汽車試制領導小組,北京第一汽車附件廠廠長李銳兼任組長。
當時北京市汽車工業基礎幾乎為零。和一汽建設時有國家拔款和蘇聯援助不同,北京的汽車工業一開始就沒有任何國家拔款,也沒有任何現成的經驗可循,由于西方國家對中國施行技術封鎖,更無法從國外引進相關設備。北汽決定在沿用原車的底盤、發動機、傳動系統和制動系統基礎上,自行設計外觀。沒有外援,北汽就和清華大學的教授以及汽車系近百名學生聯合測繪開發;北京市政府出面,把北京市一些大的汽車修理廠,一些老工人都集中起來做零件;北京市工具廠、油漆廠、裝具廠等企業被調動起來,集中為北汽做配套,形成了一個“大北汽”。
1958年6月20日,第一汽車附件廠召開慶功大會,并在會上宣布將第一汽車附件廠改名為北京汽車制造廠。大會結束后,由彭真率領,北汽職工將井岡山轎車開進了中南海,向中央領導報喜。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觀看了井岡山轎車。
井岡山轎車雖然是借鑒老甲殼蟲的設計,但也做了一些改動,如重新設計的車頭與加長的車尾,但由于車輛制造技術不成熟,可靠性差,以致后來百輛“井岡山”中僅有20余輛通過天安門廣場,有不少還“趴”在長安街的東西兩側動彈不得。不過“井岡山”汽車的生產也結束了北京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井岡山”汽車最終生產了154輛。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