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汽車廠家、商家、品牌、車型急速增加,汽車也快步“走”入普通消費者的家中,在這股購車浪潮中,很多東西在改變,其中消費者的消費
理念的改變引人注目。
身份的象征 代步工具
中國的老百姓對車一直有一種敬畏的心情。有車就是有身份,有車就有社會地位。直到加入WTO初期,居高不下的車價還讓一般百姓難以承受,汽車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然而時至今日,京城200多萬輛的汽車保有量讓汽車走下了神壇。開車上街購物已成了買車的充足理由。汽車逐漸退回了它的代步功能。
洋品牌 自主品牌
或許說這不是消費者的改變,而是自主品牌汽車的改變。三年前,自主品牌的
乘用車有幾家可選?當
吉利最先出現在市場上時,大多數消費者對它不屑一顧。而隨著時間的推移
吉利在不知不覺中滲透進了百姓日常生活中。近幾年
奇瑞、
中興、吉利揚威海外,2003年市場掀起的QQ熱延續至今,而一些諸如SPARK、
菲亞特派利奧遭遇市場冷遇,再次證明消費者不再盲從洋品牌,對選擇車輛,對國產品牌中國百姓有了清醒的認識。
降價熱銷 無動于衷
三年前一
經銷商對
桑塔納的降價引起了消費者的搶購,而如今消費者面對廠家降價、商家讓利,大有任爾東南西北風,我自巋然不動之勢。南北
大眾聯手降價后,
上海大眾再降,
一汽-
大眾跟著降,可是消費者面對這樣的誘惑,不買不買還是不買。車價一夜之間降低數萬元,乃至十余萬元。在這樣的降價大潮中,消費者由司空見慣而變得麻木。
面對著這樣兇猛的降價之勢,廠家以為是讓利了,市場該領情了,可消費者愣是觀望再觀望,等待再等待,消費者不再是聽廠家指揮的卒子。
全款購車 貸款購車
三年前數十萬元的購車款擋住了不少消費者的購車欲望,貸款購車的高門檻讓購車者望而卻步。因此,購車者往往是攢夠了錢,一次付清。而在2002、2003年如一股風般興起的貸款購車,其優惠條件讓愛車族邁出了購車的步伐,據了解,在貸款購車高峰有4成左右的消費者通過貸款購車。即使是在當下貸款購車門檻再次提高的情況下,市場上仍有至少10%的用戶是通過貸款買車。
市場購車 4S店購車
因為消費者對車不了解,所以要花費大量精力貨比三家,反復權衡,汽車交易市場應運而生。可是近幾年京城崛起的200余家四位一體專賣店印證了消費者正在悄悄發生的變化。專賣店信譽度高、有質量保證、有技術培訓、有免費救援、有俱樂部認識更多的人……選擇四位一體店的理由太多。
市場里有一站式服務,專賣店里同樣可以提供一條龍服務。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專賣店里同樣也可以講價,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到市場里看車,到專賣店里購車。新建的汽車賣場里都集中了一批四位一體專賣店無疑也反映了這種趨勢。
莊重 個性化
黑色與灰色曾經是汽車消費者的不二選擇,而且三廂車才是消費者的首選。兩廂
富康在國內上市時遭遇冷淡即顯示了消費者這個心理。可現在滿街跑的淡綠色QQ、藍色
馬自達6、紅色
千里馬,還有廠家調和出的諸多叫不出名的顏色也迎合了消費者的胃口,徹底顛覆了車輛莊重的觀念。而顏色只是體現車主個性的一部分。
從車型上,兩廂車已開始大行其道,不但有
富康,還有
POLO,
飛度等等,甚至還有畢加索這種號稱單廂車的引入,
高爾雙門車的引入。
車主也不再滿足于車輛現成的裝備,往往還要自己再動手做改裝、加內飾,以充分展現自己的興趣愛好。汽車尾箱上那些過去常見的“KEEPSPACE”的生硬提醒,也轉為“我怕羞,別吻我”等個性語言。
浮躁 從容
等待購買
廣州本田雅閣的消費者排隊登記已至上千人,這一度成了車市的一景。而這不是一家專賣店的情況,而是所有
本田專賣店曾有過的現象。可現在專賣店里的銷售代表除了拿著撣子將樣車擦了一遍又一遍外,已無事可做。在今年加入WTO三周年之際,消費者持幣待購的從容讓廠家商家傷透了腦筋。價錢上讓利的招數用過了,車型翻新的招數用過了,試乘試駕吸引客戶的招數用過了,免費培訓的招數用過了……消費者依然從容淡定。
工作需要 娛樂、交友
三年前買一輛車更多的理由是“工作需要”。而現在“工作需要”只是諸多購車理由中的一個。也許是因為一位家庭全職主婦采購的需要,也許是因為周末出去游玩的需要,也許是因為可以加入車友會結識一幫朋友的需要。
視點: 實用、合伙購車等
理念待深入
車輛實用就好
車輛上的新玩藝兒越來越多,讓人應接不暇。先有
ABS,接著又有ESP,還有什么ASR、BA等等。消費者往往也以為越全越好,越多越好。可是真正在日常情況下,這些功能又有多少能派上用場呢?實用就好,不貪大求全,是消費者購車時應持有的理性觀念。
車的性能是決定車質量優劣的關鍵,考查性能才是購車時的根本考慮。事實上,在歐美一些國家,廠家售出的車功能往往是最基本的,不同的顧客再根據自己不同的需要選裝加裝。
該出手時就出手
車價一直在跌,車型一直在不斷更新,事實上這樣的過程是沒有盡頭的。車價永遠只有相對的穩定,而不可能不變。一些消費者在今年變動震蕩的車市中,走向了另一個極端,企圖以不變應萬變。其實該如手時就出手。如同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樣,競爭的市場里,車輛的性價比一直都在提高。在IT行業我們也可以看到,頭年1萬多元的電腦來年7、8千元。可是7、8千元的電腦卻是舊技術,你是花錢享用最新科技呢,還是花少點錢落后半拍?
車輛也是這樣,早買早用。對于有用車需求同時又有承受能力的消費者來說,沒有必要一直干耗著,等待著所謂最優性價比的到來。
合伙買車、大家共用
有車的人無不為道路的擁堵而怨聲載道,而有識之士也為車輛帶來的空氣污染、噪聲污染大聲疾呼,說到底車輛只是一個代步的工具,人類造車的目的是為了出行的方便。
因此沒有必要人人擁有一輛車,即使在車價降到人人都有這樣的經濟承受力的情況下。除了大力提倡借助公交系統出行外,還可以參考國外那種合伙買車、大家共用的模式。住在一起的人為了上下班的方便,或是媽媽們為了接送孩子們的方便,幾戶共買一輛車,這實在是一個又環保又省錢的主意。
車輛可以年年換
在國外,有一種購車的方式十分流行,車主只要付出一定的費用,每過一段時間,如兩年的時間,車主可以采用以舊換新的形式不斷更換自己的車輛,享用到廠家最新的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