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充當汽車進口國的中國,已經開始扮演出口國角色。在經歷合資品牌排擠“中國制造”的教訓后,民族品牌開始擔當起進軍國際市場的主角;但首要的難題是選擇何種戰術:低價格、高技術還是強品牌?“在通向莫斯科紅場的大街上,2000輛
華普汽車正緩緩駛過……”在4月22日召開的“2005年
上海國際汽車展”上,華普汽車董事長徐剛向《中國經濟周刊》如此描述。在這次車展上,俄羅斯
經銷商當場訂購了2000臺華普汽車。
從國際經驗看,目前逐漸占領國際主流市場的日韓汽車工業,當初就是以
小型車作起點進軍歐美市場的。但是,在此次
上海車展上,中國境內宣布有出口意向的汽車公司多為合資品牌,由此帶來的一大懸念是,因為出口直接涉及中外雙方利潤的分割,因此中國產合資品牌汽車的出口前景仍撲朔迷離。
屁股決定大腦 —小型車離中國車展漸行漸遠;燃油價格的上漲,
排放標準的日益嚴格,決定了小型、小
排量、多功能車是未來中國老百姓的購車首選。偏偏
上海車展卻難覓”芳蹤“——蓋因在汽車生產商眼中,排量越小,利潤也越薄,看來國內廠家還是不懂得,到底誰才是上帝,廠家的產品發展規劃,市場調研到底是以什么為標準的....
“就質量而言,
北京出口和韓國出口的
現代汽車是一樣的。”
北京現代的一位韓方負責人表示。但不一樣卻是利潤的獲得。有傳言說,在2004年,
北京現代在與韓國
現代爭奪向俄羅斯的出口中敗下陣來,主要原因就是韓方希望將利潤留在韓國本土。
在上海國際車展上,《中國經濟周刊》了解到,
長安集團小型汽車每年都有幾千輛汽車出口,2005年接到國外定單已經有七千多輛,但是與
福特合資的國內企業卻始終沒有出口。
在對合資汽車制造商一片非議之中,人們將中國汽車出口的希望寄托在民族汽車業和自主品牌上。
繼
吉利、
奇瑞等國內汽車
廠商殺進中東和非洲市場之后,主營
SUV業務的越野車廠商—
江鈴陸風已經成功搶灘登陸歐洲汽車市場;借力于越來越多的歐洲進口商對中國汽車的青睞,
吉利、
一汽、華晨等國內自主品牌廠家也在謀求進軍競爭激烈的歐洲市場。
同一天,戴姆勒·
克萊斯勒(
DaimlerChrysler)汽車公司一位高級主管魯迪格(Ruediger Grube)在新聞發布會上宣布:戴姆勒·
克萊斯勒將從中國向美國出口小型汽車,此事正在與中國合作伙伴談判。
從昔日汽車進口國到今天的出口國,中國汽車制造商正面臨出口戰術的岔道口—做成本控制型企業,還是技術型企業,抑或品牌企業?汽車出口頻添新軍除了戴姆勒·
克萊斯勒之外,
廣州本田也宣布將于今年五月至六月出口汽車至歐洲。
通用汽車副
總裁羅伯特(Robert A. Lutz)對《中國經濟周刊》表示,他認為“在五年內中國汽車企業將有能力向全世界出口汽車。”有數據顯示,中國汽車產品在2005年前兩月進口為11億美元,而出口達到2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