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師多是偏執狂,這話一點兒沒錯。當中國消費者還沉浸在“以車為轎”的美夢中時,一個意大利商人用尖刻的語言摧毀了這一切。“三廂車將被淘汰,取而代之的將是兩廂車。”在接受中國記者采訪時,喬治·亞羅顯得口無遮攔。
這個自以為是的汽車設計師,因其觀點標新立異,得到人們一致贊同。為了表示自己對中國國情的了解,他又補充了這樣一段話:“剛崛起的家庭轎車市場都有一個社會地位
的問題,轎車被認為是一種身份的象征。中國是很有文化傳統的國家,早晚會找到更適合于中國的消費觀念。最關鍵的問題不是現在買車的人,而是將要買車的人怎么想。我最早在意大利設計的兩廂車熊貓,至今已經23年了,過去人家不認識,但現在卻有很強的生命力。”
當然,如果拿派力奧做例子,中國消費者可能會更熟悉。只可惜2002年,派力奧剛在中國推出的時候,并沒有刻意去打喬治·亞羅的牌子,而是以“與法拉利同門”這樣的廣告語,吸引了一大批買家。對于喬治·亞羅來說,這可能是一件傷心的往事,但讓他慶幸的是,派力奧的確為他培養了一大批“喬氏設計風格”的信徒。直到凱越HRV問世,喬治·亞羅的身價在中國翻了好幾倍。
不過,這位兩廂車設計大師,對三廂車設計似乎并不怎么在行。比如說華晨中華,雖然出自喬治·亞羅之手,其造型卻說不上有什么獨特之處。事實上,三廂車的造型設計是最難的。別看只多出一個尾巴,卻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處理不當,拙劣的“臀部”就會把俊俏的“前臉”毀掉。
不少人將三廂車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原因歸結為“轎子情結”或“官車意識”,口口聲聲說中國消費者思想不成熟,未免有些可笑。用20年前的老觀點來分析現在的消費者,自然是不合時宜的。如果說上個世紀80年代,中國人將桑塔納當作豪華車是可以理解的話,那么今天,將10萬元以下的三廂車當官車開的,恐怕也是稀有動物了。
目前將“老三樣”放入購車清單的消費者,決不是因為懷念桑塔納充當官車的日子,而是基于對“老三樣”的信任。由于質量可靠、維修方便、養車成本低,對于好不容易有點閑錢的消費者來說,無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這當中,富康雖然是兩廂車,銷量卻并不差,甚至超過了其三廂師兄愛麗舍。而市場上常見的兩廂車,如奇瑞QQ、飛度、凱越HRV、高爾夫等,也充分享受到了熱銷的樂趣。
可見,只要車不寒磣,不管是三廂、兩廂,還是單廂,都有暢銷的可能。由于兩廂車更方便呈現設計師的創意,我們看到的設計精湛的兩廂車居多。相反,要想讓三廂車少一些莊重,多一些個性與時尚,則需要設計師狠下工夫。從這一點上看,三廂福克斯還是不負眾望的,形象設計沒有給福特丟份兒;標致307剛問世時爭議較大,但其前衛、大方的造型還是被普遍接受了。
至于“兩廂車必須和三廂車競爭”的有趣說法,就更讓人摸不著頭腦了。在美國,喬治·亞羅一干人手下的那些“絕色嬪妃”,很少有不被打入冷宮的。雖然這些有沉魚落雁之容的兩廂車是歐洲的驕傲,但在美國的年度銷量排行榜上,卻沒有一款能進入前十名,甚至還不如一些皮卡和SUV的成績好。這個“安在汽車轱轆上的國家”,因為地廣人稀,成為三廂車的驕縱之地。美國的車位幾乎和汽車一樣多,不愁沒地方停車。美國人一般住在城外,避免了城內交通擁堵。兩廂車想在美國打敗三廂車,除非歐洲人都移民到美國去才能實現。
那么,歐洲人都開兩廂車嗎?盡管歐洲車位緊張、油價較貴是現實,但歐洲的兩廂車保有量也不過與三廂車持平。上個世紀60年代,兩廂車就開始引領歐洲汽車的流行趨勢,近半個世紀了,兩廂車和三廂車還是沒分出個勝負來。
中國的城市交通發展緩慢,城市規劃對汽車占地的考慮不足,道路設計缺陷比較明顯,加上油價上升較快,與歐洲用車環境的惡劣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兩廂車在中國大行其道,應該為時不遠。今年新上市的兩廂車,包括雨燕、樂騁、騏達、標致206等,都是沖著這個趨勢來的。
有人說,中國的兩廂車市場,已從小排量微型車時代,發展到中端兩廂車時代,那種割了尾巴就廉價的想法明顯過時了,一些定位較高的兩廂車,將使人們的消費思想發生徹底的轉變。這絕對是兩廂車在中國發跡的機會,同時也預示著巨大的風險。現在,肩負著重要使命的兩廂車,正停留在新汽車消費主義的浪尖上,他們也許會被海浪送到黃金的彼岸,更有可能被浪頭打翻。從目前來看,他們與消費環境完全成熟的三廂車相比,還不是一個等級。
那些鼓動兩廂車消滅三廂車的家伙們,應該為自己的偏執反省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