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日本車,大家都說日本車省油,碰撞實驗又安全,做工也不差;現在是商業社會,沒有人不愛惜自己錢袋子。因此,盡管國人對日本人大搖其頭,可日本車仍風行中華,都快爛街了。
可大家有沒有仔細想一下:日本車為什么省油?
是日本車的發動機的效率高出其他國家產品一大塊嗎?顯然不是,世界著名車用發動機雖各有所長,但性能相差無幾,就是中國的國產發動機也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是日本車采用了某種其他車都沒有的新技術,致使其節油顯著,一年可省出“跑一趟萬里長征”的油?顯然也不是!眾所周知,造車作為一項已經非常成熟的技術,本質的改變幾不可能,剩下的只有細節。
其實,日本車省油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車輕!
以中級車為例,1.8的日本車一般車重在1100KG左右,而德系和國內品牌車一般在1300KG左右,車重差別200KG,相當于3個成年男子的重量,比率接近20%。
車輕自然省油,當年德國人為了在省油上與日本車競爭,也在車輕上作過文章,采用了大量鋁合金配件,但因車價的大幅度提高而作罷,可日本車卻毫不猶豫的減薄了鋼板厚度。
車外殼和結構的鋼板厚度減薄了,車的總體重量降下來了,于是車就省油了,多簡單!還有碰撞實驗的數據為證,安全也沒問題。兩全其美,面面俱到,日本車自然熱銷。
可天下有這樣的好事嗎?不要迷信所謂日本的設計技術,沒有物質的支撐,全是無米之炊,1.0的鋼板減為0.8厚度,強度降低決不止質量相差上的20%。
還是讓我們看看碰撞實驗吧:一輛車以一定的速度撞擊在一堵重達數百噸的墻上,車頭部分結構潰縮吸能,從而保護車內人員。合格的便貼上安全標簽。
我們只要想一想就能明白這項實驗的局限性,做一個很小的實驗就能明了日本人鉆了一個什么樣的漏洞。
拿一個鴿蛋和一個雞蛋,從相同的高度自由下落在石板上,高度相同速度也相同,落下后鴿蛋雞蛋全破,內部蛋黃破碎程度相同,因此碰撞實驗數據表明兩蛋安全性相同。鴿蛋也拿到了上路許可證(小孩子都知道,雞蛋比鴿蛋結實的多)。于是在一個雞蛋、頜蛋混合運動的公路上,發生了兩蛋相撞,結果……..
在這里,日本車就是那個鴿蛋,當然差別沒有這么大,但道理完全相同。
假設日本車重為M,速度為V,車前潰縮吸能行程為S,達到潰縮的平均力為F1,那么:在碰撞實驗時:車子總動能W1=M*V*V,
碰撞后潰縮吸能,車停止,車子總動能=F1*S
即:F1=M*V*V/S
其他車重20%為:1.2M,其他條件相同,則:車子總動能W2=1.2M*V*V,F2=1.2M*V*V/S
可以得知:W2=1.2*W1F1:F2=1:1.2
從上述測算可以看出兩點:一是碰撞實驗的結果是在不同碰撞動能的水平上得出的結論,二是在日本車與其他同等級車相撞時,碰撞力已達車體潰縮的程度,開始潰縮時,對方仍有20%的余力,實際上日本車起到對方緩沖軟墊子的作用,如此高風格,讓人敬佩,但車是別人坐的,日本人只管賺錢,就用心險惡,其心可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