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晨中華--最"表里不如一"的車
入選理由:一流的造型、二流的匹配、三流的做工。
作為中國開發生產轎車的新型模式,中華轎車自露面伊始便引起了廣泛關注。華晨與寶馬的合作也對中華轎車產生了微妙的影響,在中華的生產線上,隨處可見德國專家的身影。經過改進的新中華大氣恢弘,零部件生產采用全球采購方式,相對不貴的價格,應當說中華轎車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但是市場的表現同樣出乎意料。最關鍵零部件發動機選用的是老產品航天三菱,技術成熟的同時失去了新技術對消費者的吸引。整車匹配方面的問題如制動跑偏等沒有解決就急于投放市場,內飾件材質的低檔和制造工藝的粗糙成為影響市場銷量的主要因素,這掩蓋了其時尚、漂亮造型的風采,也掩蓋了其保時捷技術地盤和寶馬噴涂工藝的優秀。中華轎車自始至終銷量只在兩三千輛之間徘徊,華晨的民族品牌受到了很大打擊。
"表里不如一"成為中華市場前進的重大阻礙,倉促上馬導致售后服務承受巨大的壓力,一度中華轎車停產對生產線進行調整。市場的表現促使華晨汽車最終停止對中華的努力,改由尊馳、俊捷擔當起華晨汽車成長的重任。
入選理由:享譽世界的金牌車型,在中國表現還不及預想的十分之一。
大眾高爾夫已經生產到第五代,幾十年中累計銷售了幾千萬輛,是名副其實的全球暢銷車。高爾夫在中國的形勢就沒那么好了,這個世界第3大汽車市場每年銷售量只有可憐的1.5萬輛左右。價格便宜、車又好就是賣不出去,高爾夫在中國很委屈。
高爾夫也在努力,一邊增加發動機選擇推出銷量更大的1.6升款,一邊根據中國暢需求不斷增減配置,價格也一路走低。這使得高爾夫的銷量得以提升,但較之當初預想還是相去甚遠。
國際常青樹在中國如此水土不服,提醒廠家重新思考一個問題:中國不是美國,不是日本也不是歐洲,中國人有自己的價值取向,有自己的審美情趣,有自己的消費能力。在世界的成功,并不能保證在中國就一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