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汽大眾多款車型降價,無疑在沉悶的車市中投入了一個炸彈,以一汽大眾在國內的影響力,此炸彈無疑是一個重量級的,但是看看降價的品種和幅度,很可能是一顆啞彈。
國內消費者尤其是要購買家庭用車的顧客普遍消費能力不強,汽車消費時間短,并沒有培養起品牌號召力和消費習慣,因而對于價格和新技術總是很敏感的,又因為國內汽車進口稅率和不充分競爭使然,國內的消費者對于每款車的心理價位只是參照國內同級別車給出的,新技術也被弱化成幾個貼在車身上的字母,至于先進技術是否真能提高汽車的性能,了解的人就并不多了。
一汽大眾高爾夫
看看一汽大眾這次的降價榜單,大可以說這些降價的款型都是江河日下的款型,而此次降價煥發第二春確實不是輕而易舉就能達成的。降價的三個大系看似是一汽大眾的中堅力量,廠商標榜的目標客戶群是不同的,但是很可惜,在購買經濟型轎車的客戶中,大多都是先看錢包的厚度再去市場上尋找能承受車型的人民群眾,而這三款車的定價本身就形成了互搏。尤其是寶來和高爾夫的價格更是兄弟相煎,那么集體降價能緩解一汽大眾乃至大眾在中國的頹勢嗎,下面就來詳細分析一下。
一 圍追堵截篇
捷達做為中國車壇的常青樹還沒有葉落歸根,除了自身旺盛的生命力以外,與孕育他的土壤不夠肥沃沒有其他枝繁葉茂的競爭對手也有直接關系。
但是好景不長,雖2006年中國關稅大限之日已到,但更關心進口稅率下降的是有錢人,就算奔馳降到50萬,預計買捷達的人也不會去追捧。因而來自外部的影響還不足以使捷達的銷量下滑,但是國內諸侯的大兵壓境卻已經刻不容緩了,
且不說日成氣候的國內新貴們派出的輕騎兵,一個F3,兩個520與捷達拼價格比技術,單是新三樣的十面埋伏就已經令捷達焦頭爛額了。況且捷達產品線很長,在每一個價位國內的其他廠商都能對他形成合圍之勢。
捷達伙伴版一經推出雖然口碑寥寥但應者云云,畢竟舊瓶裝新酒老外殼新發動機以犧牲外形換來了真金白銀的便宜還是值得的。但是走在路上也應該看到,伙伴版金屬漆款一路奔馳,普通漆款卻難覓其蹤,畢竟兩千元的差價比之整車的價格還是沒有凸現性價比優勢的。現在伙伴版普通漆降到8萬以內雖然顯現價格優勢,但是又與千里馬、雅紳特、雨燕、樂馳、帕里奧、嘉年華、富康短兵相接了,同樣的價格買到更新的車型還是成熟的技術,就要消費者自己定奪了。
再看新款的CiF和GiF在經銷商那里早就有很大幅度的優惠,這次只不過是把暗降變為明降罷了,筆者在日前就曾在經銷商那里問到比這次降價之后的價格還要低的價格。而10萬左右的價格區間更是眾多廠商趨之若鶩的兵家必爭之地,新三樣自不必說,老牌列強愛麗舍、同門師兄POLO、東洋新貴飛度力亞那、做完換心手術即將出院的威馳都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主。所以這次的降價幅度還是過小沒有體現成熟技術和規模生產帶來的低成本優勢,在此筆者不免對于一汽大眾的小家子氣表示不滿,畢竟是已經面臨淘汰的車型,賺一筆是一筆嘛,這么崩著最終受損的還是廠家。
二 更新換代 推陳出新篇
在本篇里筆者把寶來和高爾夫放在一起評說,在前文已經說了這兩款車本身的定價就有沖突,筆者并不是為價格論,但是價格畢竟是購買所要考慮的重中之重。
寶來推出之際標榜是駕駛者之車成功的打了一次錯位競爭殲滅戰,但是等更具性能優勢的馬自達6面世之后,寶來所吸引的眼球自然就被分流了,而其他相同價位空間的車型推出運動款也對寶來形成了打壓,比如福克斯。且從很多消費者的反饋中得知,所謂的駕駛者之車好像更應該特指寶來1.8T。況且去年曾爆出一批寶來1.8T被某經銷商買斷賣14.5萬的新聞,再反觀此次降價的1.6和1.8車型,無疑會使顧客心里嘀咕寶來的降價空間還有多大。所以筆者在此更愿意把寶來的降價看作是給速騰留出價格空間。在大眾的族譜里速騰是寶來的換代車型,寶來是捷達的換代車型,在中國卻祖孫三代同時披掛上陣,這也不得不說是中國特色了。
高爾夫是世界家轎之王不假,但此數字是在歐美產生的,如果水土不服在中國一樣吃不開。上市之出的2.0款成了雞肋,國內家庭用車的分水嶺最多上浮到1.8排量。好在一汽大眾不愧為老牌國企,為了代表最先進生產力的發展發向毅然決然把2.0款停產了。同時也沒忘把高爾夫其他款降價的同時換了所謂技術更成熟當然也就是技術落后的減少氣門數量的發動機。畢竟我們的人民群眾經過多次的運動眼里不容沙子,一眼看穿了廠家的把戲,因而高爾夫的銷量依然上不去。再看看國內日本的家轎王花冠、北美和歐洲年度最佳轎車福克斯、同門系出桑塔納3000、盈利能力驚人的頤達騏達、以及即將隆重登場的思域和新陽光,都希望在精品家用轎車市場分一杯羹。誠然高爾夫的售價與國外相比已經很接近甚至比國外還要便宜,這點相比較日本廠相比確實厚道許多,但是總是這么以降價奪銷量也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在此奉勸一汽大眾索性把高爾夫降到捷達的價位之后引進第六代高爾夫,屆時相信12~15萬元家庭轎車市場又有一場好戲上演。
綜上所述,一汽此次降價對于車市確實有所觸動,但是顯然誠意不夠,筆者在此也不敢肯定究竟是為了提高銷量還是為了給新上市的車騰地,再或者是回光返照賺取最后一桶金。如果是前者那么降價力度還不夠,如果是拉開價格空間那么新車上市速度和數量就顯得不那么盡如人意了,如果是后者那么這桶金顧客可不是輕易就會付出的。因此如果說一汽大眾的這次降價是噱頭吸引眼球,顯然表演還不賣力;如果說是突破與去年上海大眾的颶風行動遙相呼應,未免反映遲鈍了,因而究竟是噱頭還是突破自由市場來回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