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魂陣”前要小心
事實上,像朱女士所遇到的尷尬情況,不少消費者也曾中過招兒。一些不正規經銷店設下的種種陷阱,讓很多購車者吃了虧還說不出口。
一家4S店的維修部經理說,朱女士買車所在的店可能并不正規,不排除經銷商欺騙不懂行的消費者,將舊車返修后再以新車面目出售。另外他指出,朱女士為了一些小便宜,和經銷商協議確定了發票上的不真實車價,到最后吃虧的必定還是自己。“發票上開多少錢,看似和消費者沒有多大關系,其實仔細想想,造成的損害還是不小的。發票金額是許多其他收費項目的‘稅基’,比方說保險費等。一旦客戶碰上資產評估或抵債的事情,少開幾萬元的發票損失可就大了。”
有業內人士分析,車市上的陷阱形式很多,下面則是常見的幾種手法:第一,炒作概念、新名詞是一些汽車經銷商常用的手段,且宣傳常常言過其實,提起一些新車,他們動輒就加上“開創新紀元”、“新標準”等大帽子;第二,習慣小題大做,吹噓說某車型采用了多少項新技術,但仔細一看,真正新的技術少,濫竽充數的多;第三,低價宣傳,引誘消費者上鉤。有一些消費者過分注重價格,對此,經銷商往往會投其所好,把車價定得很低,吸引消費者前來,隨后就可能在車型、配置和售后服務方面搞“小動作”,供消費者選購的車型不是積壓產品,就是個別車型有價無貨。用低價位車做幌子,重點賣高價位車,不少經銷商都精于此道。
●火眼金睛“不上當”
認清了購車過程中的一些陷阱,消費者在購車過程中就可以趨利避害,盡可能購買到滿意的車。針對上文提到的購車陷阱,業內人士提出了諸多建議:
首先,購車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確定適合自己的車型。對各種車型的基本情況要有一定的了解,包括價格、配置、外觀、性能的優缺點等,然后再把目標縮小到三四款車。
其次,消費者應到正規的經銷店親身體驗一下,試駕圈定的幾款車。“有很多東西單從數據上看是感受不到的,必須親自操作后才能有深刻的體會。”作為有車一族的陳先生告訴記者,貨比三家,這一點相當重要,比過之后,再確定自己更喜歡的是哪一款車。
再次,消費者切勿圖方便,為了一點小利益就輕易聽信一些經銷商的話,要親自關注購車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要認真核對每一筆費用,防止被一些違規經銷商“捆綁”銷售。一定要找一個懂行的專業人士陪同,“這樣,既可以避免經銷商欺騙外行,也有助于用低價買到合適的車輛。”
最后,可以找一些有購車經驗的消費者,他們的經歷或許更有說服力。購車時,也可以找他們幫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