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進入10月,車市里又熱鬧起來。粗看之下,車價比年初又便宜了不少,而配置卻高了。為了顯示誠意,除了讓利之外不少經(jīng)銷商還送裝飾,顯得頗為誘人。 想在年底前出手的消費者們又犯難了,大家看起來都挺實惠,那么我選哪一款呢? 第一步 什么車適合我? 在三四年前,我們還只能在標準的三廂車里進行選擇(如老三樣),現(xiàn)在,不但當初不受“待見”的兩廂車已經(jīng)成了時尚標志,家用MPV、SUV在車市也成為一道風景線,傳統(tǒng)的三廂車,也在向商務、居家,或者運動等幾個方面傾斜。周圍的車變得越來越有個性,這就要求我們在選車前先想好什么樣的車真正適合自己。畢竟,不同類型的車除了在外形和功用上差別不小,在日后的用車、養(yǎng)車成本上可能會相差很懸殊。 第二步 買車看什么? 買車之前,我們免不了通過廠家的廣告、汽車的宣傳冊來了解信息。需要注意的是,宣傳冊所羅列的配置以及一些參數(shù),有些很實用,有些卻只能說是噱頭。尤其是舒適性配置,不少廠家在宣傳資料中都把這些配置作為亮點,但在整車成本中,以多碟CD、天窗、真皮等為代表舒適配置所占的比例很小,因此,針對不同車型的比較,您應該主要就動力性、操控性、經(jīng)濟性、安全性、空間等方面進行比較。 第三步 后續(xù)成本怎么樣? 不少人都認為歐洲車貴,而日本車不但便宜,保養(yǎng)起來也經(jīng)濟。仔細研究一下兩類品牌,你會發(fā)現(xiàn)多數(shù)日系品牌規(guī)定每5000公里保養(yǎng)汽車一次,而多數(shù)歐系車則以7500公里~10000公里為保養(yǎng)周期。分攤下來一算,哪個更劃算還很難說。 保值率這個問題買車前也需要提前考慮,買車前,死扛著不降價的車看著讓人心煩,買車后卻會成為保值關鍵因素。此外,歐系車基本上都保持在3年小改款,5~6年大改款,而日系車基本上比歐系車要快上一倍,隨著新車型上市,老車型加速貶值就不可避免。 第四步 什么時候出手? 汽車,作為已進入買方市場的商品,價格戰(zhàn)就不可避免。價格降了,但降價的主體卻可能不同,細分一下,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廠商降價,4S店降價,二級經(jīng)銷商降價及隱性降價。 一般情況下,廠商針對某款車型采取降價行為后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維持現(xiàn)有價格,相比之下,4S店的降價帶有一定的偶然因素。二級經(jīng)銷商的價格可能會很誘人,真要提車卻會冒出很多附加條件。當遇到隱性降價的車型,就得提高警惕,這類降價多伴有配置增減,某些配置例如儲物盒、天窗等對車輛的使用影響不是很大,但涉及到車輛性能、安全指標、零部件變動則需格外關注(如盤式剎車變成鼓式剎車等)。 以“性價比”為賣點的車并不少,但仔細看來,不少車只能說是“有價無性”。作為理智的消費者,一定得知道這個“性”對自己意味著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