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車要留神 關注汽車內的“三聚氰胺”原創
編者按:震驚全國的毒奶粉事件,使三聚氰胺這一種之前只有化學專家才認識的物質一夜之間被國人所知曉。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在事件被揭露之前,似乎往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以“提高”蛋白質含量已經是行內的潛規則。通過這一次事件,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生活中的每一個早已習以為常的細節,或者在買辣醬前要留意一下有沒有蘇丹紅的跡象,喝牛奶之前要看一下“營養成分”中有沒有三聚氰胺。而延伸到我們購車者在選擇汽車時,是否也應該留意一下車內的各種“毒素”呢?
汽車的“三聚氰胺”:車內毒素有哪些?
新房子裝修時需要認真挑選裝修材料,以免日后持續釋放出諸如甲醛等多種有害物質,這是大多數消費者所了解的。但其實在汽車這一個流動的“房子”內,同樣也存在著有毒物質的威脅,而且車廂內的密閉性以及內飾原料的不明確性,往往使得這些有毒物質對人體的影響更大。
2007年11月,由多家知名媒體支持,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負責檢測的“健康汽車”大型車內空氣質量檢測活動,經過近兩個月的分批次檢測后正式結束。(雖然此次活動舉辦于一年前,但仍然具參考意義)來自國家地質實驗測試中心的數據顯示,在檢測分析的甲醛、苯、甲苯、二甲苯和TVOC五項車內有害元素中,50款車型中有42款存在不同檢測項超標問題,超標率達到82%。其中,甲醛的超標現象最為嚴重,93%的被測新車車內空氣中所含的甲醛含量都超過室內甲醛國際限量值,此外,22%的被測新車車內空氣中苯含量超標。下面我們將對這五種常見的車內有害物質作簡單介紹。
甲醛——甲醛是無色、具有強烈氣味的刺激性氣體,其35%~40%的水溶液通稱福爾馬林。甲醛是原漿毒物,能與蛋白質結合,吸入高濃度甲醛后,會出現呼吸道的嚴重刺激和水腫、眼刺痛、頭痛,也可發生支氣管哮喘。全身癥狀有頭痛、乏力、胃納差、心悸、失眠、體重減輕以及植物神經紊亂等。甲醛的用途非常廣泛,合成樹脂、表面活性劑、塑料、橡膠、皮革、造紙、染料、制藥、農藥、照相膠片、炸藥、建筑材料以及消毒、熏蒸和防腐過程中均要用到甲醛。
苯——苯是一種無色、具有特殊芳香氣味的液體,具有易揮發、易燃的特點。高濃度苯對中樞神經系統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長期接觸苯對造血系統有損害,引起慢性中毒。急性中毒:輕者有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輕度興奮、步態蹣跚等酒醉狀態。
甲苯——甲苯與苯的性質很相似,是工業上應用很廣的原料。短時間內吸入較高濃度甲苯可出現眼及上呼吸道明顯的刺激癥狀、眼結膜及咽部充血、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胸悶、四肢無力、步態蹣跚、意識模糊。
二甲苯——二甲苯(PX)屬于芳香烴類,人在短時間內吸入高濃度的甲苯或二甲苯,會出現中樞神經麻醉的癥狀,輕者頭暈、惡心、胸悶、乏力,主要來自于合成纖維、塑料、燃料、橡膠等,隱藏在油漆、各種涂料的添加劑以及各種膠粘劑、防水材料中。
TVOC——TVOC是空氣中三種有機污染物(多環芳烴、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類化合物)中影響較為嚴重的一種。TVOC能引起機體免疫水平失調,影響中樞神經系統功能,出現頭暈、頭痛、嗜睡、無力、胸悶等自覺癥狀;還可能影響消化系統,出現食欲不振、惡心等,嚴重時可損傷肝臟和造血系統,出現變態反應等。
都是“奶農”的錯?:車內毒素哪里來?
在車廂這一個細小的空間內,卻有著比日常居室更為密集的裝飾和附屬設備,再加上車內空氣的流動特性,因此車內有毒物質的來源和成因也是多種多樣的,大概可歸納如下。
1.新車本身的各種配件和材料中的有害揮發物,如車內塑料、皮套等或多或少都會散發出甲醛等。汽車的內飾構造主要以皮質、纖維和各種工程塑料組成,而這些材料在生產時便需要使用到甲醛、苯等有害物質。有著完善質量管理系統的企業會嚴格控制有毒物質的含量,并在內飾組件出廠前進行一輪“消毒”處理,但礙于成本并不是所有汽車廠家的零件配套企業均會做足“消毒”的功夫。所以部分新車會存在較為嚴重的有害物質含量超標現象。
2.車內裝飾物通常是造成二次污染的主要來源。比如車內擺放的一些毛絨玩具、塑料地毯等。市面上售賣的車內裝飾物品種繁多,而且材質更是多種多樣。但筆者觀察發現相當大部分的車內裝飾物并沒有標明生產廠家以及有效的質量安全標簽,可想而知這些裝飾物在產品質量以及有害物質控制方面能夠給予消費者多少的信心。
3.汽車發動機運轉時產生的一氧化碳、汽油揮發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質侵入到車室內。汽車排放尾氣產生有害氣體是難以避免的,但如果車廂的密封工藝存在缺陷的話,將會使這些有害氣體侵入到車廂內從而對人體造成影響。
4.最后一個來源是車內空氣循環系統受污染。汽車室內的空氣循環一定程度上要依靠空調系統的作用,尤其在炎熱天氣下空調系統的使用頻率更高?照{系統承擔著空氣循環、制冷、制熱、過濾等功能,因此缺乏適當的保養和清潔時便會積聚大量的污染物,從而影響到車室內的空氣質量。
當“毒奶”避無可避:做個精明的購車者
上文提及到“健康汽車”大型車內空氣質量檢測活動,在50款受調查車型中五項指標完全控制在國際限量值以內的僅有9款車,分別為:上海大眾領馭、東風悅達起亞塞拉圖、北京現代伊蘭特、上海通用新景程、新海馬、東風標致307、東風雪鐵龍凱旋、一汽馬自達6、廣州豐田凱美瑞。(本次測試依照的是室內空氣質量標準的國際標準)由這個結果可以折射出車內空氣污染這一問題的嚴重性和普遍性,在法律法規對車內空氣質量還沒有形成硬性規管之前,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必須擦亮眼睛。
1.盡量選擇知名度高、質量管理完善的汽車廠家。一般國際知名汽車廠家都有著一個成熟的零配件供應體系和質量控制體系,對所有的零配件進行嚴格的質量監測,從而保重出廠新車的各項指標都符合國家甚至國際的標準。
2.在選擇新車時除了用眼仔細看之外,還要善用你的嗅覺,當發現車內有異味或者新車氣味過于濃烈的話,便要留個心眼。
3.有條件的話可以調查了解車內零部件的采購來源,確保生產企業的合法性。
4.多關注和咨詢已購車者,從他們的使用情況或者可以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結語:筆者了解到,《車內揮發性有機物和醛酮類物質采樣測定方法》已于今年3月出臺,對于防治車內空氣污染,改善車內環境質量已經邁出了第一步。但國家機動車產品質量檢驗中心(上海)馮鳴樹主任直言:“該《方法》未能明確判定車輛車內空氣污染物是否超標,同時,對于整車生產廠家是否需要定期提供產品樣品進行抽檢、消費者發現車內空氣污染物質超標后如何維權等內容也沒有進行明確!庇纱丝磥,要對徹底規管車內有毒物質尚需時日,難道需要等到有車主不幸“中招”才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