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車維修服務近六成車主認可
銷售與服務掛鉤令滿意度提高
俗話說“買車容易,養車難”,車輛售后維修費用偏高便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參加調查的25%的車主對廣州國產車的維修服務感到滿意,認為廣州市的維修服務還是令人放心的;而53%的消費者則表示廣州維修服務尚可;也有為數不少的消費者則認為維修廠服務存在“黑洞”,宰客事件時有發生。
設立特約服務站基本上是廠家普遍的做法。35%的消費者對廣州市國產車特約服務站技術感到滿意,但只有8%的消費者對其收費感到滿意,而高達50%的消費者對特約服務站的收費是不滿的,甚至有人很偏激認為凡是有“特約”標志的服務店收費一定偏高。另外42%的消費者則認為特約站的收費一般。
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進口車的維修服務的滿意度在提高,但仍存在價格偏高的問題。22%的消費者滿意進口車維修服務,而絕大部分消費者認為服務一般。28%的消費者認為進口車特約服務站的技術是令人滿意的,僅有4%的消費者對特約服務站的收費表示滿意,高達44%的消費者則認為收費不合理。
對于其它類型的修理廠,也就是常說的“山寨廠”,消費者的意見近乎中肯,65%的消費者認為維修技術一般;同時,61%的消費者認為其收費也一般。消費者普遍的觀點是技術力量不如特約服務站,但價格上占有優勢。
價格不透明拖滿意度后腿
與購車環節類似,消費者對維修服務正面感受也較一致,主要是廠家日益重視在用車車主滿意度、銷售與售后服務掛鉤,改善了車主的處境;汽車銷售設備工具更加專業;維修廠工作人員服務態度較好這幾個方面。同樣的車主在提批評意見時談得相對也較多。矛盾主要集中在維修廠收費不透明,一些大型以及特約維修廠收費偏高,雖然各個工作制定了相應的價格,但是缺乏定價依據,且有折扣浮動,車主無從把握;重換件,輕修復,修車師傅很多時候有故障就建議換新件而不是嘗試修復,大大增加了車主的維修費用;從業人員技術參差不齊。其它問題還有:
1、維修過程不透明,服務令消費者難以信賴。
2、替換配件有時無質量保證。
3、很多保修期內的項目由于沒有證據而得不到保修。如某消費者一窗玻璃較響,拆開后查明原因少了顆螺絲,但維修廠卻收了該消費者50元的手工費。特約維修站對此的解釋是沒有辦法向汽車生產商說明情況和提供證據,故收此費用。
4、進口車的特約維修站太少,且收費較貴,透明度又低。
針對上述問題,車主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決方案:
1、開放式的維修服務。譬如車主休息室和修理車間直接相連,中間隔層玻璃,以增強消費者的信任度。
2、維修價格公開,而非只對熟人或者熟客打折。
3、公開配件的報價表。
4、維修技術工人的上崗證制度要建立。
5、建議質監部門、工商部門針對維修廠的制定監管制度。
[1][2]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