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訂買車等到明年,付"加急費"立馬提車
專賣店宰客"黃牛"捉刀
怪現狀一:付“加急費”可插隊買車今年新開的4S店如雨后春筍一般,但是一些主流品牌的生意之好卻很讓人懷疑。有一家廣本的4S店6月底才開張,訂單就排到了明年。記者打電話前去訂車,新雅閣全系列包括2.0L、2.4L、3.0L統統沒有現貨。
業務員告訴記者,今年的訂單已經滿了,現在不接受預訂。記者表示愿意付“加急費”,對方馬上答應想辦法,給記者聯系了一家關系戶。這位業務員告訴記者:“我們專賣店是不允許收‘加急費’的,只能找外面的公司給你提車。”讓記者疑惑的是,看車的地點還是這家4S店的展廳。
怪現狀二:新車型“黃牛”搶先下訂單別克凱越是目前市場上的熱門車型,記者從一家專賣店獲悉,現在的訂單已經排到明年4月,也不再接受正式訂單,只接受意向訂單。一位業內人士對此不以為然:“幾天之內,一個專賣店會收到600張正式訂單,我不相信。一般的買車人不會這么早就得到接單的消息,也不會這么輕易下單,我看這600張訂單中起碼有8成以上是‘黃牛’下的。”
一家小公司的業務員也告訴記者:“我們和專賣店有合作關系,用戶名都是待定,找到買主以后再填上去。”對于那些沒有路子的“黃牛”來說,到時就說用戶是他們的配偶就可以了。
記者將剛開的4S店訂單排到明年一事說給業界的一位朋友聽,對方見怪不怪:“你不知道專賣店早就參與了炒車,‘加急費’少不了他們的份。像這家廣本的4S店,一開張的訂單就排到了明年,有誰會相信?廠家一個月供他們60臺車,半年就是360臺,如果純粹是消費者買車,兩三天之內不可能全部訂光。實際的情況是:專賣店與‘黃牛’早就達成交易,把指標全部批發給了‘黃牛’或關系戶,到時候大家一起分成。由于有廠家的要求,專賣店不方便公開加價銷售,只好通過‘黃牛’來操作,這樣就不會背罵名。”
這位朋友的話在“黃牛”那里也得到證實。一位參與炒車的“黃牛”向記者訴苦:“我們其實賺不了多少,大頭都讓專賣店賺走了。比如說新雅閣,專賣店批給我們要加2.8萬元到3萬元,我們轉手出去才加3.5萬元左右,還要擔風險。”
一位業界人士還向記者透露:“不要以為廠家就和專賣店沒關系。現在暢銷品牌專賣店的資格申請都要有路子,有一些本身就是廠家負責人的親戚朋友開的,這些負責人在一家甚至幾家專賣店中都擁有股份,到時候分紅就是了。”需要指出的是,“加急費”愈演愈烈與一些人同意高價買車有關系。據悉,這些人大部分都是替單位買車。
部分緊俏車型之所以加價銷售,一方面是由于廠家的產能跟不上,另一方面也是由于首批投放量不足。確實,部分中級車的供不應求屬于產能跟不上,但是也有一些中高檔轎車的低產能則是廠家有意限制所致。一位經銷商告訴記者,國內某知名品牌的中高檔轎車原來的設計產能可以接近11萬輛,但廠家只發揮了1/3的產能,致使年產量不足4萬輛。該經銷商認為:“如果滿負荷生產,就會出現供求平衡甚至供大于求,該品牌的市場緊俏程度就會降低,能夠平價賣出去就不錯了。這樣一來,該品牌的單車利潤就會大幅縮水。”
一些經銷商告訴記者,一些新車上市時的供應量不足部分是由于廠家限量生產。如果首批供應量非常充分,該車型就不會受到消費者的搶購,后期的銷售跑量就會大受影響。此外,如果新車在上市之前就有大批存量,那么庫存、物流、保養和管理的費用都很高,廠家怎么會做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呢?如此看來,對加價銷售的結果廠家也難辭其咎。
察看評論詳細內容我要發表評論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