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傳統雨刮VS自動雨刮
買單指數:★★★
雨量傳感器能估算在一定時間內落在風檔玻璃上的雨水量,自動雨刮器系統則根據雨量傳感器信號決定需要的刮雨間隔。本裝置由一個發射二極管和一個接收器組成。當天氣干燥時,有一束光始終從一個傳感器傳到另一個傳感器(光束的傳播率為百分之百)。如果玻璃濕了(光束的傳播率不到百分之百),光束的方向就會發生偏移,偏移程度和雨水量成正比。其工作原理是,到達接收器的光越少,刮雨速度就越快。
傳統雨刮操作大家都很清楚,就是多極式的那種。通常分為三檔可調,第一檔是間隙幾十秒刮一下,第二檔是連續工作,第三檔是超快的工作。這種雨刷由間隙器控制。雨量大小根據駕駛者來判斷。優點是成本低,運用廣泛,但缺點是如果是夜晚不太好判斷雨量情況,容易增加司機操作的麻煩。更麻煩的是,如果是雨天,路面積水,被來車或自車濺起的泥水遮蓋前風擋時,手忙腳亂來不及手動開啟,這時候最容易出事。筆者就遇到過好幾回了。所以這時候自動雨刮器非常管用。就像ESP一樣,平時不覺得特有用,一到緊急時刻就現象真作用。
自動雨刮感應的靈敏度及間歇速度都可通過雨刮控制桿上的一個加減旋鈕來調節。其實所有雨刮間歇速度可調的車,都有這個調節鈕。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自動雨刮就是雨量傳感器,一些車型,比如騏達,就采用了車速自動雨刮器。主要不同是其傳感器和車速里程表相連接,車速快,雨刮就快。從成本上來說,這要比雨量式自動雨刮經濟。但缺點也很明顯,就是對比雨量式自動雨刮。車速式自動雨刮器不能根據雨量大小以及其他掉下來的東西(比如樹葉)自動開啟以及自動調節速度。充其量就是一個有了車速感應器的普通雨刮。不過有的車型,同時具有雨量和車速兩個傳感器就比較到位了。
三、手動空調VS恒溫空調
買單指數:★★★★
空調系統是舒適性裝置,汽車內部溫度是舒適性的重要指標。車內溫度取決于車外溫度、空氣流量以及太陽輻射的大小。當車外溫度超過20攝氏度以上,車內的舒適溫度只能靠冷風降溫達到。傳統空調是人工調控的,在空調控制面板上有一個溫度調節旋鈕,實際上是一個可變電阻裝置,它與蒸發器內的溫度感應電阻組成串聯電路,當溫度改變時,這組電路的阻值發生變化,從而控制壓縮機的電磁離合器,當溫度低時將離合器分離,空調停止工作;當溫度高時將離合器合上,空調繼續工作。這樣的控制方式比較簡單,但溫控調節粗糙。
自動空調則是自行調控,它能夠依據車廂溫度自動調節出風溫度,具有平滑柔順性,溫控調節精細。另外自動空調有自檢裝置,可以及早發現故障隱患。 也可以稱作是恒溫空調。
普通的手動空調很早以前就在家用電器空調中出現過。手動空調使用比較繁瑣,要根據溫度不同,來人工調節,開車時容易分心。而且調節很模糊,顯示也不直觀。更很難擁有時髦的溫度分區控制功能。自動空調就和現在家用空調一樣,設定一個精確問題和分量就可以了。操作比手動空調直觀。而且不用時時根據車內外溫度變化調節。方便簡單,的確很實在的功能。很多車型自動空調還帶有溫度分區控制,其實用性就更強了。對比來看,手動空調的操作雖然不算難。但溫度確實難以準確控制。行車途中還要不時調節,便利性大打折扣。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