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不過三代 ?高田氣囊如何從誕生到破產
2007年,高田重一郎之子,年僅41歲的高田重久升任高田集團的總裁,如果你沒記住他的樣子不用擔心,后面他還會出場很多次,因為這是倒霉的一代,父輩積累的炸彈都在他這一代爆發。
上任后的一年,2008年11月,本田召回4000臺裝配有高田氣囊的車型。但有時候事情就是那么巧,在本田召回后的半年,就爆出了全球第一例因為安全氣囊致死的事故,2009年的5月16日,一名18歲的美國少女開車接弟弟放學途中與另外一輛車相撞死亡,而死因經過調查后被證實是安全氣囊展開后里面彈出的金屬片劃破頸動脈,造成其大量失血而亡。
事情發展到這里,就是高田安全氣囊問題大規模爆發的開始。作為高田氣囊的第一大客戶兼股東,本田在2009年當年就宣布召回50萬輛車型。但是連本田都都沒有想到的是,作為多年的合作伙伴,作為零部件供應商的高田則認為汽車召回是“汽車生產商自己的舉動”,并且采取不配合的態度。
前面說過,高田使用硝酸銨作為安全氣囊的推進劑,原本這是通過推進劑的可控燃燒將安全氣囊填充氣體展開,但硝酸銨受到潮濕或高溫會出現變化,NHTSA調查確認高田在氣囊內沒有使用干燥劑,這使得硝酸銨更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干擾。最終隨著時間的推移,硝酸銨后變成了不可控的危險爆炸物,當氣囊觸發時相當于引發了一場車內爆炸,將安全氣囊里面的金屬炸碎,并且金屬碎片會飛向乘員,造成乘員的二次傷害。
2013年,高田公司覺著需要找一個強有力的人才進來解決目前集團所遭遇到的困境,于是在博世日本擔任社長的Stefan Stocker成為了高田的社長。在Stefan Stocker上任的時候,本田已經在全球召回79萬輛汽車,2013年,豐田、本田、日產和馬自達全球召回340萬輛汽車,寶馬隨后也宣布全球召回22萬輛汽車。
但新社長的上任并不能改變高田當時的困局,上任一年后Stefan Stocker宣布離職,也許是進來了才發現高田這個坑挖太深了,再不走的話分分鐘自己都被陷進去。在這個時候,高田重久只能再次出來擔任公司的社長,畢竟是自己的家業,這鍋再大也得去背。這個倒霉的富三代,從上任開始就沒有一天好日子。
就在高田重久再次上任的2014年,豐田宣布全球召回227萬輛汽車,本田、日產和馬自達全球召回295萬輛汽車,使得召回總數達到1050萬輛,寶馬、大眾也繼續追加召回車型。
由于高田氣囊的問題導致多人死亡以及受傷,2014年10月20日NHTSA宣布,因高田氣囊可能存在缺陷,將對474萬輛汽車展開調查。21日,NHTSA更新了信息,調查總數擴大到610萬輛。同年,美國洛杉磯法院又收到了十幾起針對高田公司缺陷氣囊的集體訴訟,美國國會開始敦促美國司法部對高田氣囊公司進行刑事犯罪調查。2014年是一個節點,也就是這一年起,美國國家機構開始對高田調查,這也加速了高田的衰亡。
不過,即便是美國司法機構開始調查、相關的汽車也召回了過千萬輛,高田始終對安全氣囊的問題采取不認罪不道歉的態度。2015年2月,因為不配合美國監管部門的相關調查工作,高田被處以每日1.4萬美元的罰款。高田重久的再次上任似乎并沒有給公司帶來任何的改變,唯一能做的只有掩蓋真相,等待風頭過去。
2015年5月,高田首次公開承認其安全氣囊存在缺陷,并宣布將區域性召回擴大為全國召回,并且召回的總數高達3380萬輛,需要召回車輛的車企包括寶馬、菲亞特克萊斯勒、戴姆勒、福特、通用、本田、馬自達、三菱、日產、斯巴魯和豐田,這個數據一舉刷新了美國的召回汽車記錄,成為了全美最大規模的召回事件。
即便是承認了氣囊存在缺陷,高田公司依舊采取怠慢的態度處理事件,2015年8月,高田公司向NHTSA更新了關于安全氣囊故障原因的調查。讓人意外的是,高田公司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公開缺陷氣囊問題細節。
隨著調查的深入,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高田早在2000年之時就發現產品存在嚴重的問題,但高田從利益方面考慮,最終將樣品以及數據記錄銷毀,偽造了一份安全的數據。2015年11月3日,NHTSA決定對高田處以2億美元的罰款,這也是NHTSA史上金額最大的一筆民事罰款。
次日,也就是2015年11月4日,高田公司在高壓之下終于向公眾道歉,高田重久表示:“我們對于高田氣囊造成的不良影響深表遺憾,我們將遵守所有條款,并致力于解決問題。”
作為高田的最大客戶以及股東,本田方面對于高田的作為十分不滿,就在高田道歉同一個月里,本田社長八鄉隆弘正時發表聲明,未來本田和謳歌品牌下所有將推出的新車都不會再使用高田氣囊。隨后豐田、日產、馬自達、福特也相繼宣布未來的產品將不會使用高田氣囊。
時間又過去了兩年,在2017年2月,高田公司對在美國銷售問題安全氣囊過程中存在欺詐表示認罪,同意支付10億美元刑事罰金與美司法部達成和解協議。此前,美司法部指責高田過去10多年來持續系統性地篡改與產品安全相關的關鍵檢測數據,只求利益罔顧消費者安全。截止這一刻,高田氣囊已經造成全球16人死亡,也就是從這一刻開始,高田的形象徹底坍塌,高田的口號:成就交通事故零死亡的社會也徹底成為恥辱。
根據日本東京中西汽車產業調研公司的推算,高田氣囊的召回費用預計共需1.31萬億日元,目前折合約為786億人民幣。要知道高田2016年營業收入7180億日元,折合約430億人民幣,高田公司顯然已經沒有能力去支付召回的費用
走到盡頭的高田,雖然2016年公司營業收入整體增長了11.7%,但依舊挽回不了敗局,一系列的召回以及賠償追責下,最終,在2017年的6月26日,高田公司在日本正式宣布公司申請破產保護。6月25日,高田美國子公司就已經在特拉華州申請破產保護,其負債高達100億美元,母公司也已經向東京提交了破產保護申請。高田的破產同時也創下了日本戰后最大規模的制造業破產記錄。
高田重久作為高田公司的董事長以及CEO,在發布會上反復解釋:“我們盡最大可能對事故做了回應,研發時很多情況未能夠預料到”。但事實已經擺在面前,再多的解釋也挽回不了股東的失望以及憤怒。
在申請破產保護的同時,高田也確認了美國汽車零部件廠商百利得(KSS)將會斥資1800億日元(約合16億美元)收購高田的安全氣囊、安全帶以及兒童座椅業務。特別的是,美國百利得是中國均勝電子的子公司,一時間中國企業收購日企的話題再度熱起。而高田也曾考慮過將業務出售給全球最大的安全氣囊生產商——瑞典的奧托立夫,但是考慮到壟斷以及專利問題,高田還是選擇了百利得。
百利得收購高田并不是直接收購原有的高田集團,而是成立新公司繼續高田的業務,而原有的高田公司繼續承擔賠償以及召回等問題,也就是說新公司向高田支付完收購款后與高田氣囊事件不存在法律關系,并且預計2018年2月可以完成收購的事項。
當然,對于瑞典奧托立夫、美國天合、日本Daicel這幾家高田對手來說,高田的倒閉無疑是一件好事,因為少了一個對手,同時也肥了自己,何樂而不為,但高田的事件也使得廠商以及監管機構對于安全氣囊產品更加謹慎,要求也可能更加嚴格。
高田的破產并不意味著高田事件的終結,因為召回還沒有完成,依舊有無數的隱患氣囊在工作,高田公司被要求在2019年前完成召回處理,在問題氣囊處理完之前,高田二字依舊是危險的代表。
了解完高田的歷史,其實更多的是唏噓以及感概,高田氣囊門橫跨接近十年,十年間高田并沒有高度重視處理,并且一味推脫,作為高田公司的最大股東高田家族也并沒有拿出積極的態度處理,結果富不過三代,祖輩打下的江山經過八十余年轟然倒塌。(圖/文:太平洋汽車網 杜慶煒)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