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水就能跑的汽車真的是個騙局?
【太平洋汽車網 技術頻道】5月23日南陽日報的一篇水氫發動機下線新聞成功將水制氫捧上了熱點,隨著媒體報道的增加,網友也愈發覺得這個所謂的水氫發動機項目就是個騙錢的局。經過多日的發酵,這個項目的詳細信息和技術資料逐步浮出水面,我們終于可以看清楚這個項目的真面目,究竟該怎么看待這件事、這件事情實際情況是怎么樣,今天我們就來聊聊。
從原理來看,所謂的水氫汽車并非復雜產物。第一步系統需要通過鋁合金水解,從而制出氫氣,然后氫氣再進入我們熟悉氫燃料電池中發生化學反應,產生出電能,最后電能再驅動車輛行駛。
來自大學教授團隊專利的車載鋁合金水解制氫技術,其本質是利用金屬鋁與水發生化學反應來制造氫氣,上面就是鋁與水的反應式,最終生成的產物有氫氣、偏鋁酸和氫氧化鋁。偏鋁酸和氫氧化鋁這兩個副產品雖然對水氫汽車行駛并沒有任何貢獻,不過按照專利中的介紹,這兩種產物經過加工后都有不錯的工業利用價值。
專利中原料由由90~95wt%Al和5~10wt%添加劑組成,所述添加劑為金屬單質、金屬氧化物和金屬氯化物中的一種或多種。當然,這些東西并不是重點,因為我們普通消費者是看不懂的,也沒有必要深究。
原理上我們明白了水氫發動機究竟是啥,但青年汽車的水氫貨車實際結構是怎么樣的沒有人知道,官方也沒有做過任何解釋,只是粗略地說了一下工作原理。但從上方控制系統顯示板中,可以知道所謂的“青年車載制氫控制系統”下,擁有兩個反應缸,其作用是原料與水在里面混合,生成氫氣。然后生成的氫氣存儲在儲氫罐中。另外系統中還有回收倉,用于儲存反應后生成的偏鋁酸和氫氧化鋁。
而上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水氫貨車擁有三個儲氫罐,鋁合金水解后產生的氫氣會先存放在這里,然后供燃料電池使用。不過關于燃料電池的細節以及技術,并非本次事件的核心關注點,所以當事公司并沒有對燃料電池系統部分做任何介紹。
最后湖北大學董仕節團隊表示:“團隊的技術已經解決了材料、控制等氫氣制備等關鍵環節。目前只是氫氣制備殘留物的抽取及后續制氫的穩定性還待研究,如果這些技術難題解決了,相關技術就可完全成熟,在新能源汽車上的大規模應用就指日可待”。技術團隊的這句話戳破了龐青年預計4個月內可以實現量產的謊言,也就是說這個水氫汽車其實更多上是研發性質,真正距離可以使用的量產還有段的距離。
上面的個計算顯然都不是很客觀的,只是相當粗略地考核一下青年水氫貨車的行駛成本。按照最近走高了的鋁價格來算,在沒有計入原料加工成本的前提下水氫貨車生產1公斤氫氣成本為90-126元。而水氫貨車的燃料電池效率,官方沒有公布,這里將國產氫燃料電池輕卡數據代入,也就是1公斤氫氣可以行使約40公里,最終可以計算出水氫貨車每公里燃料成本約為2-3元。另外實際原料研制成本、系統損耗等等這些都沒有算入成本中,實際燃料成本會更高一些。
對比不使用車載制氫,直接前往加氫站購買氫氣的話,那么同類型輕卡每公里燃料成本約在1-1.75元間,相比同類型的柴油輕卡成本要稍高一點點。
顯然青年汽車的水氫汽車并非是一個全新的概念,海外國家已經玩了很多年,但其中并沒有一例是最后獲得成功的。另外美國有不少機構和企業已經試驗過這種方案,最后都被美國能源部認定在車用領域完全沒有商業可行性。
技術
實際上對于技術而言,我們并沒有必要去指責湖北工業大學研究這個車載水解制氫項目。在科研方面其中一個方向就是要去研究解決海外其他國家還沒突破的項目,車載水解氫就是其中一項。實際上科研項目并非全部都可以實現工業轉化,很大部分只會是停留在試驗階段,而能不能轉化為成果也只有嘗試過才可以得知,如果研究結果有企業愿意去開發,那就是一下個環節的事情了。
企業
所謂的投資方青年汽車,才是這個事件的當事者。技術并沒有過錯,錯的是企業怎么去開發使用。青年汽車背后的董事長龐青年,這幾年來其實并沒有東山再起,更多的是奔波于各地圈項目圈資金,最終沒有什么真實成果出來。水氫發動機就是他其中一個項目,在筆者看來,這只是他看準了下一個風口,希望在里面可以套出一點錢的戲法而已。至于氫燃料電池技術的本身,他不會去關注,只要是有產品可以支撐項目過渡即可。
當然這只是筆者的一個個人想法,或許龐青年確實有自己對未來的追求,希望在氫燃料這一塊實現青年汽車的復興計劃……這個真實與否不得而知,但只從這個事件來看,我們沒有感受到青年汽車誠懇務實的態度。
另外這個事情引起消費者的關注,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政府也有投入資金參與。如果僅是青年汽車自己通過融資來搞這個項目,即便再天馬行空也不會有人去指責;但青年汽車是使用了部分政府資金研發的,那么這個事情就不僅限于青年汽車自己了,還應該有外界來監管。
媒體
這個事件的發酵很大一部分原因歸咎于南陽日報記者的報道,在事件中由于有了網絡媒體的快速發酵,才會引起這么大的關注,并且逼出了龐青年和政府企業相關人員出來解釋。顯然這個事件的發展方向并非龐青年所想象那般順利,還把自己和青年汽車的劣跡給挖掘出來了,相信一定程度上會影響龐青年的圈錢投資計劃。最后誤導讀者的事件源頭南陽日報卻沒有任何道歉的行為,這一點我們感到可惜,取得記者證的記者本該是為了探尋事件的真相,最后卻反過來成為了企業的裝飾畫。
很顯然這個世界并不存在只喝水就能跑的汽車,這個事件更多是由于記者報道失誤引致的誤讀。在一場鬧劇的背后,對于未來要發展的氫燃料電池汽車行業而言,這也是進程中的一個波折,希望這個行業可以更健康地發展。(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 杜慶煒)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