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文字D》車型盤點之馬自達Roadster
【太平洋汽車網 新車頻道】雖然馬自達Roadster(Miata/MX-5)在《頭文字D》中出鏡率不高,事故率卻出奇的高,在二次元中是個不折不扣的龍套,但這些卻毫不妨礙它在三次元中的地位、在車迷心中的地位,因為它是離我們現實生活最近的一個“信仰”。
“信仰”的誕生通常不會一帆風順,都會伴隨一些坎坷,Roadster也未能擺脫這條定律。早在1979年,馬自達內部便提出了開發雙座小跑車的方案,有了大致方向后,當時日本和美國兩支研發團隊開始出現分歧,日本團隊提出了前置前驅和中置后驅兩種方案,美國團隊則提出前置后驅方案,多虧最終機智地采用了美國團隊的方案,Roadster的可玩性才會被傳唱至今。
前置前驅方案
中置后驅方案
前置后驅方案
1989年芝加哥車展,Roadster正式面世,在當時那個美國汽車工業衰弱、日本汽車趁虛而入的時代,Roadster小排量+輕量化+存粹樂趣的路線為自己贏得北美、歐洲以及日本本土市場的一致好評。年度最佳車輛、年度最佳敞蓬車等多項大獎讓其名聲大噪,一個偉大的車系誕生了。
當時在日本,馬自達想打造像雷克薩斯和英菲尼迪那樣的豪華品牌,所以初代Roadster并沒有懸掛馬自達標,在日本市場被稱作Eunos Roadster,北美市場叫Miata,我們熟悉的MX-5是亞太地區和歐洲地區的慣用叫法,Roadster好幾個名字就是被這么叫出來的。
作為拓海和AE86加入Project D后遠征的第一站,重野秀一安排了一個同樣不服輸的年輕人——末次徹來當拓海的對手。末次徹為了備戰特意向女友奈保借錢買新輪胎,最后生氣的奈保警告他如果輸了就要放棄賽車,否則只能給他戴綠帽。
孤注一擲的末次徹最終還是沒能掩蓋主角光環,由于沒掌握重心移動技巧便做出高難度動作而導致翻車。戰敗后的末次徹決定向奈保妥協,和奈保組成《頭D》系列中唯一一對走到最后的CP。動漫中七星葉(SEVEN STAR LEAF)車隊下坡王牌末次徹的愛車就是今天的第一個主角——初代Roadster(下稱NA)。
圖全為左舵國際版
初期NA搭載1.6L輕量化處理的發動機(B6)、全鋼車身、鋁質發動機蓋和3970/1675/1235mm的尺寸把整車重量控制在940kg。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前后獨立雙叉臂懸掛、前后防傾桿、四輪碟剎,增加“樂趣”的配置應有盡有。百公里加速時間8.1s,如此普通的加速能力也難怪只能安排它跑下坡賽段,最高速度根據市場不同被限制在180km/h或203km/h。
軟頂敞篷是Roadster的一個特色,當時考慮到軟頂敞篷的耐用性,NA還推出了拆卸式硬頂敞篷版本。馬自達也考慮過推出Coupe車型,為此還試制了數臺測試車,甚至還推出了接近量產的概念版,據悉是因為當時的馬自達身陷經營困境,計劃最終被擱淺。
M Coupe概念車
M Coupe概念車
后來在日本和歐美市場還推出自動擋車型,但事實證明當時的大環境下,給一款妙趣橫生的車型裝上自動變速箱的做法并不受待見,因此自動擋車型銷量遠遠不及5MT車型。
時間來到1998年,NA迎來一次中期改款,針對廣大消費者反應的動力不足的意見,馬自達改用1.8L發動機(BP)代替原來的1.6L發動機,配置上增加雙安全氣囊、限滑差速器、頂吧和底吧等裝備,但外觀沒有變化。末次徹的NA雖然搭載1.8L發動機,但那是末次徹為了比賽而把原本的B6擴缸到1.8L(活塞、飛輪和噴嘴都改裝過),因此他的NA應當是前期1.6L的NA6CE。
1.6L B6
《頭文字D》中擴缸到1.8L的B6
除了普通版車型外,在1991-1997馬自達為NA推出多達14款特別版車型,足見NA在當時的風靡程度,畢竟初代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代。
1997年8月,馬自達推出了800輛最終限定版“SR Limited”(SR代表日語sayonara,就是再見的意思),而初代Roadster也終于和大家說再見了。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