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行千里 探知神州 云南-西藏游記 (下集)
【太平洋汽車網(wǎng) 文化頻道】在上集中,我用5天的時間在云南橫跨了“三江并流”區(qū)域,走訪了諸多古老的民族,而在下集中就將是有關西藏的內(nèi)容了。如果你還沒有看過上集,請戳這個,上集鏈接。
西藏,一個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熟悉是因為幾乎所有人都知道西藏,都將西藏列為向往之地。我身邊有不少喜歡旅行的朋友,去別的地方不見得他們曬朋友圈,但每次到西藏都會刷屏,在他們心里西藏不僅是個天高地遠的存在,走過一遭都像完成了一個壯舉。說陌生,是因為西藏之大、之高、之豐富、之神秘、之艱難危險、擁有無窮的可不斷探究的空間,縱使窮盡一生,西藏仍有數(shù)不盡的陌生和神秘。
青藏高原高奇險峻,進藏之路宛若登天。從古至今,人們走出了很多條進藏道路,我們從云南出發(fā),自然是走滇藏線了,但又不同于早已變成通衢的傳統(tǒng)滇藏公路(214國道),我們選擇了滇藏新通道中較為艱險的一段兒——丙察察線,這是本集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正式內(nèi)容開始之前“評論有獎”還是要重提一下,恭喜在上集中參與評論的“靜茹經(jīng)紀人”獲得“最佳評論獎”, “皮皮皮皮蝦”和“超級奶凍”獲得“精彩評論獎,禮品已送出。
下集中還有評論抽獎環(huán)節(jié),參與抽獎的方式很簡單,看完游記后評論即有機會。像“好、圖美、想去”這類發(fā)自肺腑但極簡的評論內(nèi)容,獲得獎品的幾率應該不大,獎品還是送給那些真看游記并參與評論的朋友們,我會認真看評論。
其中“最佳評論獎”一個,獲獎網(wǎng)友網(wǎng)友將獲得我向五十鈴廠家申請的mu-X牧游俠汽車模型一個(順豐到家);“精彩評論獎”兩個,獎品是《消失的地平線》書籍一本(京東到家)。
一早,我們從丙中洛怒峽大酒店出發(fā),向北前往怒江邊上的甲生村。村子就隱藏在怒江西岸的一片狹窄的臺地邊上,跨過一座剛剛修建起的、尚未完全鋪好橋面的橋,就來到了甲生村。泥土道的兩側(cè)散落著人家,這里面對呼嘯南下的怒江,背靠滋養(yǎng)生靈的大山,安靜又蘊藏生機。村里的房屋大多由木板、石片瓦建造,底部架空,以利于排水透氣,適應河谷悶熱潮濕的氣候。
怒江峽谷壁陡崖懸,壑深萬丈,滔滔江水奔騰于峽谷之中。傳說中,一對分別居住于怒江兩岸的僳僳族戀人,在無法相會的苦惱之中,受到彩虹的啟發(fā),拉起了怒江上的第一條溜索。從此,這種便捷的交通工具便被兩岸的人們廣泛運用。
早期溜索,竹篾滕纏,由三根搟面杖粗的溜繩擰成一股,固定在峽谷兩岸的大樹或巖石上,沒有大樹與巖石,則就地打樁拴住,利用山崖的高低落差溜到對岸。過溜時,一根拇指粗的牛毛繩繞臀懸掛溜索,中間墊一些草葉(壓住溜索防止過快),雙臂豎起,十指扣牢。日曬雨淋,竹篾很容易發(fā)脆斷裂,需經(jīng)常更換,既麻煩又不安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淘汰了,堅硬結(jié)實、磨擦系數(shù)低的鋼纜取而代之,溜速也更快了,堪稱"空中新干線"。
北出丙中洛鎮(zhèn)大約四五公里,見到壯闊的石門關,就意味著正式走向了丙察察線。石門關是一處峽谷景觀,在這里,怒江東、西兩岸高聳的巖壁垂直對峙,如同一道想要關住江面滔滔江水的巨型石門。過了石門關再往前一點就到了朝紅橋,這是離開丙中洛的最后最后一座橋,過了橋再往前就是去往西藏的路。不過,幾乎所有過了橋的人都會往右轉(zhuǎn),因為那里有著絕美的霧里村。
霧里村是一個怒族的村子,三十來幢木屋錯落有致地搭建在山坡上,猶如一幅田園牧歌風情的油畫。原本靜謐的霧里村成了一些電影、電視的外景地,從而聲名遠揚,不斷吸引著外來者探訪的腳步。
霧里村彌漫著的是一種平和寧靜,寂然超脫的氣息。縷縷青煙透過木板草屋裊裊上升,無聲無息地融入藍天;五月間,幾株矮小的桃樹還淡淡的透著粉色;油黑而又布滿了石塊的土地里,小麥已快熟透;偶爾還傳來幾聲驢叫。

身著傳統(tǒng)民族服飾的怒族婦女。
我們來到了一戶人家中,鄉(xiāng)親們熱情地用酥油茶招待,我先含了一小口酥油茶,讓其充分布滿口腔,再慢慢滑向喉嚨中。這不僅僅是品嘗,主要是酥油茶太燙了,需要緩解一下溫度。一陣鹽咸之后,一種茶香氣緩緩釋放出來,好像是一個植物的精靈潛入身體,你被它輕輕喚醒。
酥油茶是高原生活的必需品。寒冷的時候可以驅(qū)寒,吃肉的時候可以去膩,饑餓的時候可以充饑,困乏的時候可以解乏,清醒頭腦。茶葉中含有維生素,可以減輕高原缺少蔬菜帶來的損害。
有一則民間愛情故事,敘說了酥油茶的來歷。傳說,藏區(qū)有兩個部落,曾因發(fā)生械斗,結(jié)下冤仇。轄部落土司的女兒美梅措、在勞動中與怒部落土司的兒子文頓巴相愛,但由于兩個部落歷史上結(jié)下的冤仇,轄部落的土司派人殺害了文頓巴,當為文頓巴舉行火葬儀式時,美梅措跳進火海殉情。
雙方死后,美梅措到內(nèi)地變成茶樹上的茶葉,文頓巴到羌塘變成鹽湖里的鹽,每當藏族人打酥油茶時,茶和鹽再次相遇。

編織竹篾器具是怒族所擅長的,他們常以自己的手藝品與其他民族交換,也成為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
婦女們都從事著挖地、除草、播種、飼養(yǎng)家畜、仿麻織布、燒火做飯等勞動。做竹器活兒、狩獵一般都是男人們的活兒,一個怒族男子如果不會制作弩弓箭、不會編織竹篾器,將會受到人們的恥笑。
從鄉(xiāng)親們的服飾、以及說漢話的水平來看,霧里村在一步一步的慢慢開放,隨著探訪者的日益增多,逐漸失去其神秘感和固有特色,這一變革大概不會逆轉(zhuǎn)也不會停止。也許多年以后,我們再也尋訪不到他們的真面目了,那么我們今天的造訪,將成為一段歷史。
出霧里村北上,沿著怒江在峽谷中行走十多千米,便是怒江峽谷中屬于云南的最后一個村落——秋那桶。由于地處滇、藏交界處,這里設有公安檢查站,對來往的車輛和人員都進行檢查,荷槍實彈,禁止拍照。按照規(guī)定,外國人不能往前前進了,只有中國公民才能繼續(xù)享受丙察察這場穿越盛宴。
進入西藏地界后路面由柏油路變成了砂石路。先是很原始的隧道,就是開鑿完后往洞壁上噴水泥固定,里面全黑。穿過隧道后,峽谷慢慢變得開闊了一些。空氣中的干燥感增加了,氣溫升高了一些,兩側(cè)的植被變成了稀疏的灌叢,我們進入了干熱河谷區(qū)。
沿途出現(xiàn)了村子,路邊的行人也開始說藏語,同時藏式風格的建筑物也開始增多。車隊前進,路邊的孩子會瘋跑過來敬禮,就算你對這旅程不是很感冒,也會被這儀式感微微觸動。
繼續(xù)向前,路面逐漸平緩,先前過懸崖土路時緊繃的神經(jīng)才剛剛舒緩下來,沒想到拐了幾個彎后,“大流沙”突然出現(xiàn)在了面前。這是一道巨大的白色碎石灘,如同瀑布一般,從高高的山頂上傾瀉至怒江水中。
這里是丙察察線路上最危險額路段之一。由于陡坡上的碎石堆積結(jié)構(gòu)十分松散,一塊碎石稍有松動,就有可能引發(fā)連鎖效應,導致整片滑下。所以想在這里通過,必須謹慎又快速,謹防碎石滑落及大面積滑坡。
“大流沙”在學術上被稱為“高山流石坡”,多見于高山峽谷地區(qū),是由山體物理風化破碎的落石堆積,并在重力作用下自然滑塌而成的常年性地址災害。
從“大流沙”過來后,干熱河谷區(qū)的植被特征更加顯著,路邊出現(xiàn)了高大的成片仙人掌。河心沙邊緣圓滑,中心突出,在坑洼路段顛簸了近3個小時的我很想躺上去,那感覺一定異常美妙。
傍晚時分,我們到達了察瓦龍鄉(xiāng),這里有手機信號,還有加油站,對于飽受一路艱辛和刺激的自駕游客來說很是幸福。察瓦龍現(xiàn)在發(fā)展得已是一個小有規(guī)模的城鎮(zhèn),不過街道算不上干凈整潔,也沒有什么人文景觀,所以它更像是一個歇腳地,補充完物資,第二天就走。

察瓦龍滿街的硬派越野車。
在每日行程的末尾,我會將入住的酒店的實景圖發(fā)出來,為大家在住宿方面提供一些參考。

禧來登酒店藏家酒店 地址:林芝市察隅縣察瓦龍鄉(xiāng)
察瓦龍禧來登酒店的住宿條件很一般,整個晚上都有蚊蟲的侵擾。據(jù)同行的伙伴們說,相隔不遠的“老陳酒店”會更好一些,店內(nèi)布滿了各地朋友帶來的隊旗,越野的氛圍很濃,成了一個網(wǎng)紅打地。
出察瓦龍有一個三岔路口,直走是通往察隅縣城,也就是我們要走的察察線,全程有260公里。往右是則是通向318國道上的左貢線,這是近年來新開通的、在自駕探險圈內(nèi)相當出名的丙察左公路,這條路全程200公里左右。
昨天下午那3個小時的丙察線顛簸路面已經(jīng)讓人有了一個心理準備,所以察察線走起來并沒有那么困難。行車20公里后,便到了怒江大橋,一條叫玉曲的清澈支流在這座大橋前匯入渾濁的怒江。再向前走,一條讓舍曲的支流也匯入了怒江。
讓舍曲發(fā)源于齊馬拉山的讓舍曲,環(huán)繞著木孔雪山流淌大約70公里后,在目巴村匯入怒江。由于同時受怒江干熱河谷熱氣流和木孔雪山冷氣流的雙重影響,使得這個狹窄的溝谷氣候變化頻繁,降水量大,同時,植被的垂直分布明顯。從讓舍曲與怒江匯流處進入河谷地段,滿眼迎面看到的就是陡峭的峽谷,瀑布潺潺而流,山下河水湛藍湛藍、古樹林立。
在怡人的景色陪伴下一路到目巴村,村子很小,卻是整個丙察察線路上的拐點,一直沿著怒江峽谷由南向北的丙察察線,到了這里開始轉(zhuǎn)向西行,且海拔開始逐漸升高,并最終告別怒江河谷,走向伯舒拉嶺深處。
我們向今天第一個要翻越的雪山埡口雄珠拉埡口進發(fā)。出了讓舍曲河谷,海拔便隨著盤山道逐漸升高,沿途的植被景觀也從云南松林、冷杉林過渡為高山灌叢和高山草甸。在攀途過程中,不遠處的木孔雪山的美景驚艷全場,引來一片快門聲。
正午時分,我們到達了雄珠拉埡口,海拔4636m。埡口區(qū)域道路上的雪深可沒膝,但底層已開始融化,我沒有穿防水的鞋子,接下來要濕暖一路了。
道路的寬度很有限,兩輛小汽車會車都需要相當謹慎,更別說和重型大貨交叉而過了。得益于這些年來當?shù)卣诘缆方煌ǚ矫娴木薮笸度耄M藏是越來越容易,就算我們走過的比較艱難的丙察察線,一輛轎車或者城市SUV勉強也可以過。
但進藏之路上的突發(fā)、意料之外的情況才是更需要考慮的,就像我們碰到的在高山埡口會車,就需要小汽車有足夠的離地間隙和脫困能力,越過路基旁滿是冰雪的排水溝了,五十鈴mu-X牧游俠值得信賴。
從雄珠拉埡口沿著U形山谷里的盤山道下山,就到了目若村,這里是丙察察線線路上一個非常重要的補給點。村子位于河谷平緩地帶,海拔約3750米。從目若村現(xiàn)有的餐館數(shù)量來看,這個村子很快就變成下一個察瓦龍。只是這里寒冷了不少,我們吃午飯是守著爐子吃的。
出發(fā)前往第二個要翻越的昌拉埡口。碧藍天光下的雪山群鋒錯落有致,起伏綿延,積雪純凈之白與天空澄澈之藍色彩對比鮮明,視線所及之處,皆是一幀幀完美調(diào)光的景象。山腳下是潺潺流淌的清泉,在光線的直射下閃爍著粼粼光芒,隨著距離的拉近,巨大的山體的壓迫感漸漸襲來,令人禁不住屏息凝神。
抵達主峰昌拉時,這種被壓迫感到了極致,空氣中散發(fā)著神秘而又莊重肅穆的氣息,讓人不禁心生敬重,感嘆自己的渺小。
下山的途中,手臺里突然傳來領隊急慌慌的聲音“快看左側(cè),雪山冰湖”,我抄起相機就往車窗外探,拍攝之前我甚至都不知道拍得是什么,看雪山冰湖的第一眼是在取景器內(nèi)完成的。快速摁下快門之后,我嘆了口氣,車速下降太快了,導致整個主景是側(cè)躺在畫面里的,有些遺憾。但我回看照片時,心型的圖案又著實讓我驚喜了一陣,大自然造物真是講究。
昌拉埡口的海拔是4498m,從目若村到這個埡口的距離是23公里。繼續(xù)向前,會到達嘎達山谷,稍微喘口氣后,即將開始最后的沖刺。
益秀拉埡口也稱折拉山口,海拔4720m,從昌拉山口到益秀拉山口,距離也是23公里。在白茫茫的世界中穿梭,極易引起雪盲癥,所以墨鏡必不可少。益秀拉埡口刮起了不小的風,端長焦拍攝的我也微微有了一些高原反應,大口大口的喘著氣,不過坐到車里稍微休息一下就好轉(zhuǎn)了,這個還是要視個人情況而定。
翻過益秀拉山口,眼前仍然是長長的U型山谷,隨著海拔的降低,視野中開始出現(xiàn)森林植被,地勢逐漸開闊起來,農(nóng)田也出現(xiàn)了。在一個名叫桑久的村子停車通過安檢后繼續(xù)行駛30公里,就來到了丙察察的終點,察隅縣。

平安大酒店 地址:林芝市察隅縣沿江東路2號
到邊境地區(qū)去是需要邊防證的,而我的證件卻還沒有辦下來,所以第八天能不能到邊境地區(qū)的下察隅鎮(zhèn)去,還是要看運氣。

山腰間的幾幢房子錯落有致,磚紅色與泥白色天然地點綴在云霧中。
從察隅鎮(zhèn)一路出發(fā)向南行去,約40分鐘行至察隅河東西支匯合處。碧綠的清水河與渾濁地桑曲河融為一體,成為察隅河上游的東支與西支,奔騰在雄壯貢日嘎布山脈,向南流入印度。
繼續(xù)向南而行則是麥克馬洪線,來此地需要出示邊境證。這條本是英屬印度與中國的邊界,新舊說法不一。無論是原中華民國政府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都認為中國和印度的傳統(tǒng)邊界應位于喜馬拉雅山與阿薩姆平原結(jié)合處,而印度堅持麥克馬洪線,并在某些地段越過了麥克馬洪線,結(jié)果引致1962年的中印戰(zhàn)爭。現(xiàn)在,中印東段邊界實際控制線與此線走向比較相近,但并不重合。
在《中國國家地理》的前輩的努力下,我順利通過了邊境檢查站,來到了僜人部落。僜人,是西藏地區(qū)人口最少的少數(shù)民族族群,是中國56個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目前居住在察隅的僜人共有1300多人,實行一夫多妻制的買賣婚姻。這個處于原始社會末期的族群沒有文字,歷史記憶全憑口耳相傳。
進村遇到的這頭巴麥牛看起來很兇不好招惹的樣子,應該是沙瓊村的老住戶了。僜人飼養(yǎng)的巴麥牛高大健壯,是僜人的主要財產(chǎn),通常用作婚配的聘物。據(jù)說這種巴麥牛是僜人從印度交換而來的。

幾個小孩子一點也不認生,頗有鏡頭感。

因沒有統(tǒng)一規(guī)劃,所以建筑的風格和色彩相對奔放些。
僜人過去通常采用刀耕火種的生產(chǎn)方式種植作物。當糧食不夠時,就以狩獵或樹葉、野菜充饑。而如今的僜人已逐漸使用鐵器工具,開墾梯田,種植其他作物與蔬菜,與其他民族的農(nóng)業(yè)勞作一致。而農(nóng)業(yè)往往掌握在僜人婦女手中。

村中的一片空地還建起了籃球場,場地全是水泥制的,秋收時應該也可作他用。
家家戶戶似乎可見牛頭骨,僜人在房檐下掛的巴麥牛頭骨越多,就越顯表示這家越富裕,受到別人的尊敬。

5月份枇杷已熟,琉璃葉底黃金簇,纖手拈來嗅清馥。
看到路旁飯店所用的鋁鍋鋁壺煮水,頗為親切。尤記在21世紀初時,鋁制品尚盛行,咕嚕咕嚕地在炭火或煤爐上吐氣,一家人圍在爐旁烤手,閑聊,嘮家常。后來的變化太快,還沒來得及好好抓住這些場景就已逝去。
僜人家家戶戶房屋插著五星紅旗,房梁與屋檐結(jié)合了漢式特色,已與其他居于山林中的村民無異。

樹番茄品種由印度傳來。
餐廳滿滿都是牛頭骨。飲食終究和內(nèi)陸差別較大,手抓飯的肉我覺得很干很硬,咽下的時候非常費勁。
午餐后我們?nèi)ヌ綄す艠愕膬\人。我抬頭看著這位老嫗,心中肅穆油然而生。這是一位男耕女織時代留下的故人,在現(xiàn)代依舊做著織物,不為世事紛擾。
老嫗名叫本娘,挽發(fā)髻盤于頭頂,銀簪上垂數(shù)條細銀鏈,額頭上戴著雕花刻紋的銀片,耳朵上戴著喇叭狀大耳環(huán),手腕上戴著銀手鐲。

部落中的孩子們,大點的姐姐幫帶小孩很常見。
上察隅鎮(zhèn)位于察隅縣西南部,東臨下察隅鎮(zhèn)、南與藏南印度實控制區(qū)接壤、西與墨脫縣、北與昌都地區(qū)八宿縣、波密縣毗鄰,是察隅縣的邊境鄉(xiāng)鎮(zhèn)之一,邊境線長120余公里。前往上察隅鎮(zhèn)的一路上水草豐美,雄渾壯闊,遠處是變化起伏,群山之上天空深邃湛藍,堆積著朵朵白云,層層疊疊。陽光正好,金色的光線灑向大地,滿眼蔥郁,閑適而愜意。

界碑右側(cè)就是解放軍駐地,一般游客就不可再深入走進去了。
晨起,從察隅出發(fā)向然烏行進。路遇幾只散養(yǎng)牦牛,“肉之美者,牦象之肉”,呂相誠不欺我。

轉(zhuǎn)經(jīng)筒隨風而動,遠遠地聽到山谷間隨風傳來的祈福念經(jīng)聲。
經(jīng)幡飄揚的路上,我坐在窗邊看沿途的風光,隔很遠看到有藏民的村落,屋頂上是二龍戲珠的漢族特色,房屋整體依舊是傳統(tǒng)的藏民建筑,民族大融合的點點滴滴盡入眼簾。
大約行駛了40分鐘后,隨海拔變化表現(xiàn)出的垂直地域植被出現(xiàn)了明顯變化,此時海拔2840米。又繼續(xù)行駛了約1個半小時后,我們到達了當天第一站——塔巴寺。
塔巴寺,又名桑昂曲林寺,漢語譯為密宗法輪寺,位于西藏林芝市察隅縣古玉鄉(xiāng)境內(nèi)。1648年始建,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歷史,是一座頗有淵源的古剎名寺。
《第穆胡圖克圖傳承史》記載:“四世第穆拉旺·丹白堅贊(該活佛傳承系統(tǒng)有遠、近之分),生于工布扎基地方。自幼聰慧,在學習顯密經(jīng)論方面顯示出了過人的智慧。后前往前藏,師從五世達賴出家受戒,成為得力門徒。在哲蚌寺洛色林扎倉完成學業(yè)。后又拜班禪·洛桑曲吉堅贊為師,學習佛法。在清順治年間,陪同五世達賴進京,得順治皇帝賞賜。為清王室做法事,功德圓滿。回到藏區(qū)后,五世達賴授予他大國師封號,并賜予印章。后來他重修了工布地區(qū)布曲拉康寺的金頂,并興建桑阿曲宗(縣),在弘揚佛法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后受邀前往青海。”
塔巴寺坐落于山巔上,白云深處之仙寺。我們到時已是11點鐘,云霧漸漸散去。沿著轉(zhuǎn)經(jīng)筒一路行去,耳邊隱隱是頌歌。
彌勒殿內(nèi)供奉的佛像有高度為一層樓高的彌勒佛泥塑像以及格魯派師徒三尊的泥塑像,還有大小不等的紅銅鍍金、鋰、銅等的佛像共73尊。寺內(nèi)還有銀、銅、鋰制供水杯300個、嗩吶兩對、銅制螺號兩對、銅制喇叭一對、白螺五個、鐃鈸(一種樂器)一個等。經(jīng)書有《甘珠爾》三套和《良緣經(jīng)》、《八千頌》、《陀羅尼經(jīng)》等日常所頌經(jīng)書300多部。
回廊壁畫中有三十五懺悔佛、十六羅漢、八藥師佛、白傘護法、宗喀巴大師、度母以及文殊等,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與打磨,也未抹去當年的濃墨重彩。四百多年前的能工巧匠,巧奪天工,在佛法中渡人,渡己,不問姓名。
順塔巴寺向上,是察隅地區(qū)地方政府桑昂曲林宗的遺址,是當年政教合一的代表。背靠神山,在我眼中卻未有殘破蕭敗之感,滿是肅穆蒼勁之風。厚重的墻壁何嘗未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可遠觀不可褻玩焉。
一條條經(jīng)幡承載著祝福與祈愿,在云間,在山野,祈求福運隆昌,消災滅殃。印有佛陀教言和鳥獸圖案的藍白紅綠黃五色方塊布一塊緊接一塊地縫在長繩上,懸掛在舊址與山頭之間。
而以此為據(jù),俯瞰一片田園牧歌之景。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之屬。阡陌交通,牦牛羊相聞。靖節(jié)先生所期望的不就是此時此人此地此景?
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獵,鑿石鍋以煮食,壘石屋以避寒,佩石墜以驅(qū)邪,如此維系著長久不衰的巨石崇拜與靈石崇拜。路遇藏民每每走到瑪尼堆跟前,總會隨手撿起小石子往上堆積,誦經(jīng)一次,口中含著六字真言,圍繞馬尼堆轉(zhuǎn)上一圈,視為念過一千遍經(jīng)文。存著善力量,虔誠而純潔地拋石禱告。
未作過多逗留與打擾,我們繼續(xù)前行,在海拔4400米處稍作休整便朝埡口奔去。驚喜地遇到了一只乖巧的小牦羊,眼神里透著天真無邪,卻又能抓人心。
與它告別后,我們繼續(xù)前行至德姆拉山口。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此行已是五月,正是林芝櫻花爛漫之際。
路遇一組標識“弘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jié)、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我想我在塔巴寺見到了,我在田舍排布中見到了,我在藏民的身上見到了。
翻過德姆拉山口后,就匯入了川藏南線318國道。318國道穿越的青藏高原東部橫斷山脈地區(qū),是世界地形最復雜最獨特的并行排布的高山縱嶺谷地區(qū),行在其中有“心靈在天堂,身體在地獄“之說。
倦意在然烏湖入眼簾的一刻瞬間消失了。崗日嘎布雪山和阿扎貢拉冰川與青綠的然烏湖融為一體,上方的留白是天公之筆。我無法形容此刻的心情,復雜、震撼卻又平靜。與靈魂作伴,讓時間對峙荒涼,無需對任何人交代。

蒼鷹在雪山間翱翔,帶來的是靈魂不滅與輪回往復。
然烏湖,藏語稱然烏錯,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昌都地區(qū)八宿縣境內(nèi)西南角,靠近318國道的旁邊,為許多走川藏線的旅行者所熟知。然烏湖藏語意為“尸體堆積在一起的湖”,傳說中湖里有頭水牛,湖岸有頭黃牛,他們互相較量角力,死后化為大山,兩山相夾的便是然烏湖。然烏湖畔的瑪尼堆又是多少人的祈愿與善?
波密沿途冰川無數(shù),冰雪融水匯入然烏湖,一路向西傾瀉成雅魯藏布江重要支流帕隆藏布的上源之一。此時才知“西天瑤池”并非過譽,草甸上藏式民居依湖而落。只差裊裊炊煙,怡然自得。
近看碧玉般的然烏湖,是西王母投下的一面鏡子。放下手中的相機,沿湖走了一會兒,只覺心境開闊,與天地同高。
然烏湖甚至不是"一個湖",它分為上、中、下三段,每段之間有大片農(nóng)田、村莊,由窄窄的小河相連。雖然然烏湖又窄又長,而且分段,但它仍然是一個完整的湖泊。“永久基本農(nóng)田”即無論什么情況下都不能改變其用途,不得以任何方式挪作它用的基本農(nóng)田。
美景難遇,留戀中入住了平措康桑酒店。這是進入西藏后體驗最好的酒店,沒有之一。干凈、明亮,體驗很好,是我喜歡的風格,價格也不算貴,因此推薦給大家。

平措康桑波密度假酒店 地址:林芝市波密縣318國道新客站對面
收好行裝,沿然烏湖公路開啟今天的行程。靜好波密,當?shù)闷痨o好二字。時光安然,歲月靜好,現(xiàn)世安穩(wěn)。
然烏湖非常狹長,長度有20多公里,寬度只有1-5公里不等,在枯水季節(jié),有些地方湖面甚至不到1公里。大約行了40分鐘后,我們到達了古鄉(xiāng)湖。真是一個好名字,古鄉(xiāng),“故鄉(xiāng)”。
古鄉(xiāng)湖位于古鄉(xiāng)古村,是一個淡水堰塞湖。該湖是因1953年古鄉(xiāng)后山的“雄陸給尼”冰川活動引起“卡貢弄巴”爆發(fā)巨大泥石流堵塞帕隆藏布江而形成。它安靜地坐落在川藏318線上,卻絲毫不用擔心有人會忽略它的美。
清晨的空氣還有些冷冽,云霧也還未四散開來,青綠色的古鄉(xiāng)湖安靜地睡著。但它卻包容我們的打擾,真是一汪柔情的湖水。連晨露都還未散盡,著實不舍離去。
川藏公路是世界筑路史上工程最艱巨的公路之一,僅僅20世紀50-60年代的修路過程中就要3000多人犧牲。盡管現(xiàn)在路況已經(jīng)非常好的,但是行車還是要千萬小心,避免事故的發(fā)生。
路遇川藏公路通麥大橋,是川藏公路南線318國道著名通麥天險路段上的咽喉工程。在同樣的位置分布著不同歷史時期的三座跨江大橋,見證了通麥的發(fā)展。
單塔斜跨大橋于2015年底建成,是一座單跨鋼桁梁懸索橋,全長256米,橋面寬12米,采用了雙向共雙車道通行,是目前主要通車的通麥特大橋。
雙塔雙鉸單跨懸索橋,橋長258米,橋面凈寬3.7米,主跨跨徑210米。后該索橋因使用年限過長,發(fā)生垮塌,目前已禁止使用。
最早的一座懸索橋,兩端支撐承重鋼索的并不是常見的鋼筋混凝土索塔,而是采用了鋼架支撐。搭建之初主要還是解決行人通行的問題,目前也已禁止使用。
現(xiàn)在承載了歷史的大橋,已成為318上亮麗的風景線。通麥天線也沒有了當時的駭人驚聞,反而走入了人們的視野。
繼續(xù)向林芝前行,在劉小漢老師的協(xié)調(diào)下。我們有幸去中國科學院藏東南高山環(huán)境綜合觀測研究站考察。研究站位于西藏自治區(qū)林芝縣魯朗鎮(zhèn)北6公里左右318國道西側(cè)的山間谷地,占地總面積30畝。
藏東南站主要是通過監(jiān)測水熱組分在山地地區(qū)傳輸過程以及對地表景觀的影響,為全球變化條件下山地垂直帶及其環(huán)境效應的研究提供一流和完善的基礎數(shù)據(jù),為當?shù)氐纳鷳B(tài)、環(huán)境建設和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提供科學依據(jù)。
一位年輕的研究員向我們做了簡單的介紹,然學識有限,我只走馬觀花地記錄了一些觀測設備。藏東南站本部(魯朗)20m高大氣邊界層塔主要觀測大氣邊界層參數(shù),主要觀測大氣物理數(shù)據(jù)。

研究站內(nèi)的蔬菜大棚。
這只是我們?nèi)庋鬯姡⑶艺J知里最能理解的一種科研了。除此之外,該站還對大氣環(huán)境(大氣成分)、冰川動態(tài)(氣象參數(shù)、物質(zhì)平衡)、湖泊動態(tài)(水質(zhì)變化、水量平衡)、河流水文和生態(tài)系統(tǒng)進行觀測。可稱為藏東南的“紅岸基地”。
在這樣一片天地,守著自己的科研領域,去一寸寸撫摸大地,感受空氣,傾聽風吹過的聲音。紅塵多俗世,世外有仙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財務自由的實現(xiàn)頗為艱辛,但留下一片凈土也卻也未嘗便宜。
行程至此,四江并流暫告一段落,風土人情的味道只有特色的食物能包容地講述。以墨脫石鍋的結(jié)尾讓我很是欣喜。
墨脫石鍋歷史悠久,源于新石器時代,古人以石為鍋,烹煮食物,容器、炊具、湯勺都就地取材。制作原料為皂石,產(chǎn)自保護范圍內(nèi)雅魯藏布江兩岸懸崖上,顏色為灰白色、灰褐色。使用石鍋煲湯,湯汁香濃可口,味醇厚、持久。
我伸手觸摸了下石鍋,雖是石鍋,卻質(zhì)地綿軟。傳說此石只能在墨脫加工,用鋼刀削石如泥,一旦離開墨脫則堅似鋼鐵。
墨脫石鍋燉雞,以手掌參、土雞入料,慢火燉制,一股淡淡的藥香四溢,燉雞肉嫩而有彈性。想來也是,用集天地之精華,聚世間之靈氣的石鍋為工具,又取雪山食材,可謂是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墻來。
這滋味也是整個行程中最得我心的了。驚艷,耐人尋味,值得一試。
天下無不散之筵席,行程終究有句號。魯朗在視野中的漸行漸遠,讓我內(nèi)心掀起了一絲不舍。魯朗,藏語意為“龍王谷”,引為“神仙居住的地方”,也是“叫人不想家”的地方。
牧游俠沒有停下,不停地前進,終于到達色季拉山口,山口海拔4728米。念青唐古拉山脈向南延伸,在林芝市的中部偏東隆起了色季拉山,分隔開巴宜區(qū)和魯朗鎮(zhèn),也分隔開了不同的風光。
色季拉山西北尼洋河流域的巴宜區(qū)是“西藏小江南”,桃花開時,十里紅云映碧水,“滿樹嬌蘭爛漫紅”;山東南帕隆藏布流域的魯朗則號稱“東方小瑞士”,只有藏寨民居和穿著藏袍的當?shù)厝顺霈F(xiàn)在畫面時,才會讓人驚覺,這里是青藏高原上那片“叫人不想家”的地方。
漫山遍野的杜鵑花,從山腳依此向山頂綻開,萬藏布利于的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杜鵑更勸不如歸,不如歸。
這一路上我很少提車,很多看完游記的人都覺得這有點反常規(guī),而我卻覺得這才是mu-X牧游俠強大能力的具體體現(xiàn)。這壯漢樸實又可靠,它不會在中控臺上布滿了各種輔助越野功能,也不會嚷嚷著自己脫困能力多強,它只會把你帶到你想去的地方,從不掉鏈子。要知道我們可是一行十幾輛車的龐大隊伍,最后結(jié)束時,大家都笑稱“此行最輕松的技師師傅”。
mu-X牧游俠配有1.9T和3.0T兩款柴油渦輪增壓發(fā)動機,如果你有高原穿越計劃,請果斷的選擇3.0T車型。“噠噠擦擦”的柴油發(fā)動機聲音與生俱來,同時它采用了機械液壓助力轉(zhuǎn)向,轉(zhuǎn)向手感偏沉,這兩個你要是都能接受,那mu-X牧游俠會是一個相當靠譜的選擇。
很多時候會想放下這一切再去西藏看看,去開闊心境,凈化心靈。卻被紛紛擾擾所困,給自己許了一個心愿,把手邊安頓下來再去湖邊散步看一看。
寫到這里,我已經(jīng)忘記了我當時是以什么樣的心態(tài)去參加這個活動。但我仍記得我進入這個行業(yè)的初心,我也知道道阻且長,但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林芝工公布莊園希爾頓酒店 地址:林芝市米林縣熱嘎村
如果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副描繪人間至純的畫作,或許西藏就是最接近天堂的樣子;如果每個人都追尋蕩滌心潮的震撼,或許然烏湖正回響著久遠的呼喚;如果每個人窮盡其對高原的美好想象,南迦巴瓦峰是毋庸置疑的世外桃源。
回程前,領隊老師叮囑我們“選右側(cè)靠窗的位置,起飛10分鐘左右就可以見到南迦巴瓦峰”,然而與南迦巴瓦峰的相遇確實需要點運氣。無數(shù)懷著朝圣般虔誠的游人多次來到,卻難以解開它的面紗,固然不會被我輕易撞見了。
撥開云霧的南迦巴瓦峰就像是整個西藏的濃縮,褪去冷峻的空氣、肅殺的孤僻,舒展在碧藍的穹頂之下,有了一絲溫潤。它一直美在那里,從現(xiàn)在到未來。(圖/文/攝:太平洋汽車網(wǎng) 索安國)
>>點擊查看今日優(yōu)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