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行千里 探知神州 西藏阿里地區科考之旅(上)
【太平洋汽車網 文化頻道】人的一生,一定要去過一次西藏,才算完整。這句話多少有些文藝裝腔,但至少證明了西藏在大家心目中的地位。尤其當你略微深入地去了解過這個地方,你可能會發現此話不虛。
我對西藏第一次起了敬畏之心,與西藏本身無關,并非喜馬拉雅山脈上的陸地之巔,也并非神圣又神秘的藏傳佛教,而是來自于自家親姐姐策劃騎行西藏的失敗。
幾年前,對西藏向往已久的她,決定將夢想落地——進藏朝圣。然后她就像電視劇演的那樣,毅然辭了職(擺明不想上班了),買了一輛捷安特山地車和全套裝備,開始籌劃進藏騎行之旅。以現代都市青年待慣了辦公室的虛弱體質,去高原騎行,顯然等于送命,于是她提前兩個月開始拉練,這樣做不論是從體能上、心理上,還是儀式感上,都更有進藏該有的樣子。
然后很順利的,拉練還沒拉出體能,就先把小腿肌肉拉傷了。然后又很意外的,車子在小區門口連車帶鎖地被偷了。進藏騎行之計宣告失敗,受到雙重打擊的她認為這是天意,于是待腳傷康復,改乘飛機,完成了西藏之旅。
騎行計劃的難產,間接讓我對西藏產生了兇險的印象,往后每每提到西藏,我都會想起老姐的不幸遭遇。雖然肌肉拉傷和單車被偷跟西藏丁點關系都沒有,但人對于知之甚少的事物,往往就是這么感性。所以當我得知被派去了西藏,在同事羨慕的眼光中,我內心卻泛起了一絲恐懼。
但理智下來發現,此番真是榮幸至極,受江西五十鈴之邀,我們將由《中國國家地理》帶隊,前往西藏阿里地區,探訪西藏最古老的文明、最壯麗的風光以及眾多神秘的佛教洞窟寺廟,開啟一場地質及人文之旅。
本次文章將對積極參與文章評論的網友進行抽獎,設置“精彩評論獎”和“走心評論獎”。
精彩評論獎的獎品為五十鈴mu-X牧游俠X-POWER特別版原廠車模一個,共2個名額。
走心評論獎的獎品為五十鈴官方小熊布偶一個,共2個名額。
惡意刷樓或無關評論視為無效。
西藏,論面積在中國絕對算得上是個大塊頭,人口密度卻是全國最低。對于生活在東南沿海的人而言,西藏已經足夠遠了,而阿里,這個往往被加上“無人區”后綴的地區,即便在西藏里面,也屬于遙遠的地方。要知道,從拉薩飛往阿里,路程大約相當于從廣州飛往上海。
然而,越是人跡罕至的地方,越有著令人無法抗拒的強大魅力。從廣州白云機場登機那一刻起,內心的期待便始終交織著忐忑。期待自不必多說,忐忑為何?一方面在于擔心高原反應會將我折磨至死;另一方面也在于,此次行程任務艱巨,對于這場偉大的秘境探索之旅,我擔心蒼白淺薄的措辭難以將其描繪。
廣州到拉薩沒有直飛,很多航班都需要經停或者中轉。以南航為例,時間最短的航班(經停重慶)也需要5個多小時,去一趟西藏確實不容易。
早上8點從廣州起飛,抵達拉薩貢嘎機場時已接近下午2點。拉薩貢嘎機場并不在拉薩,而在相鄰的城市——山南,這座機場很小,但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機場之一,也是西藏最大的航空樞紐。
青藏高原最不缺的就是藍天白云紫外線,一走出機場到達出口,就感覺明晃晃睜不開眼,皺著眉頭努力睜開眼,趕緊掏出墨鏡戴上。抵達拉薩貢嘎機場時,3600米的海拔已經不低了,雖然剛抵達時高原反應不會立刻顯現出來,但還是下意識地要求自己放慢腳步,放慢所有的動作。
此次入住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可以看到從側面看到整個布達拉宮。到達下榻的酒店安頓好,此時北京時間是下午4點。實際上中國地域遼闊,國土的東西兩邊是有明顯時差的,西藏所在的時區為東六區,而北京是東八區。但因為全國統一使用北京時間,因此西藏的當地時間要比北京時間早2個小時。
此時的下午四點,當地時間其實才下午兩點,離天黑還有很久,我和同行的媒體老師決定去拉薩市區的佛教圣地——大昭寺逛一逛。
大昭寺位于拉薩市區,從香格里拉大酒店打個車,十來塊錢的路程就到了。沿途經過布達拉宮,我趕緊降下車窗膜拜一下。整座宮殿屹立于瑪布日山之上,現場震撼感是照片遠遠無法展現的。
布達拉宮既是宮殿,又是城堡,也是寺院,藏傳佛教一大圣地,現在主要是領袖達賴喇嘛處理政治和日常事務的行政中心。有說法稱布達拉宮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所建,其實并不準確,它最初由松贊干布修建了紅宮,而后歷代喇嘛還進行了多次擴建(白宮)或重建。布達拉宮不是此番行程的重點,大家也比較熟悉,就不再多言了。
大昭寺同樣是藏傳佛教中地位極高的寺院,現供奉著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前往朝拜的佛教徒和游客不盡其數。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最初是當年唐朝的文成公主入嫁吐蕃時的陪嫁物,途中運送佛像的木車突然陷進沙地無法動彈,文成公主認為這是天意,遂決定就地建立寺廟供奉,而這座寺廟就是小昭寺。
而大昭寺是松贊干布為尺尊公主建造的,據說由山羊馱土填湖而成。在藏語中,山羊為“惹”,土為“薩”,所以大昭寺最初也被稱為“惹薩”。這座寺廟是拉薩最早期的建筑,在當時是城市的中心,因此拉薩早期也成為惹薩。
尺尊公主從尼泊爾加德滿都帶來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最初供奉于大昭寺。松贊干布死后,小昭寺受到冷落,當時的唐高宗李治想要拿回12歲等身像,芒松芒贊得知后便將這尊無比珍貴的佛像轉移到大昭寺的密室中隱藏起來。后來,另一位從唐朝入藏的公主——金城公主,把大昭寺密室中封藏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像取出供奉,并將原來大昭寺的釋迦牟尼8歲等身像移至小昭寺,并一直延續至今。
屈膝伏地,雙手向前合十,磕頭默念,隨后雙手向兩側畫出半圓,向后撐起站立,雙手合十,額頂、胸口、腰間由上至下各拜一次。接著再次屈膝伏地……如此往復,日復一日,甚至年復一年。在大昭寺門口,你可以看到大量藏民在磕長頭。站在他們身后靜靜地看上5分鐘,你便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磕長頭的最大源動力當然是來自佛教徒內心對佛的神往,而體弱的佛教徒,也通過這種方式來強身健體。確實,一套動作下來,幾乎全身各處關節和肌肉都要用到,長期堅持,強身健體的效果不亞于在健身房跑跑跳跳。
除了跪地磕長頭的,還有手搖轉經輪靜坐沉思的,也有手捧經書席地誦經的,這些善男信女的虔誠模樣,很容易感化周圍的人。一心向佛,簡單而純粹,看著他們,不由感慨自己已經多久沒有心無雜念日夜不顧地去做一件事了。
在寺前的一塊小空地上,幾位年輕女子全心投入的祈求模樣引起了我的注意,但很快我便發現她們幾米開外都有一個攝影師。她們是不是真的皈依佛教我辨別不出,但我知道在西藏的佛教寺廟拍寫真,正在逐漸流行起來。
大昭寺內部,僧人們正在院子里辯經。辯經是佛教僧徒學習佛經教義的必經方式,主要分為“対辯”和“立宗辯”兩種。
辯經時,站立者以擊拍手掌為氣勢,表示向對方提問,再而后退幾步,右手把念珠一甩套到左臂上,然后又向前跨步,高高舉起右手,在對方面前用力擊拍左手。拍手有兩個作用,一個是表示我現在向你提問,請你回答;再一個是表示在氣勢上要威懾對手。
佛教寺廟殿內的佛像壁畫絕大多數不允許拍照,因此恕我無法在此展示圖文。
從院內西側角落的樓梯上了二層,景象讓我有些震住,閃閃的鎏金殿頂在半午的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光芒,朱紅的墻體,黑白的掛簾,連同天上的白云和地上的花草,都成了最得體的映襯,宗教的神圣感油然而生。
中國古建筑屋檐下常掛有風鈴,既為驅趕鳥獸筑巢,也有驅邪避災之意。風起鈴聲響,意境非凡,寧靜的廟宇之中,徒生不少靈動生氣。
屋檐如懸崖,風鈴如滄海。文山大叔寥寥幾個字眼,便將聲色動靜體現盡致。
每一個角落,都是一處景。藏區的寺廟往往有著繁華復雜的裝潢,一根柱、一扇窗、一個門、一面墻都絕非敷衍了事,眼到之處皆是景。這有時令我頗為不解,清心寡欲的佛教徒,何以能夠創造出如此絕倫的工事?
走出大昭寺不遠,就看到了前方廣場上一個巨幅的祖國慶生標語。正值國慶前夕,拉薩到處都掛著這樣的標語,節日氣氛十分濃烈。
聞聲回頭,看到一位婦女正和兩個孩子悠然地在廣場石欄上休憩,感謝祖國強盛穩定,讓各族人民遠離戰爭安居樂業,長者安度晚年,孩童茁壯成長。
從平原進藏的第一天,應該保證充足的休息,避免動作幅度過大,避免走太多路,避免著涼感冒。此刻的我,應該在酒店睡覺,以求盡快適應高原,然而我卻步行逛完了大昭寺……
盡管能夠感覺到走路時心率很快,但并沒有出現頭痛惡心的強烈高原反應,不知道是我提前20天服用的紅景天發揮了作用,還是高反打算潛伏到晚上睡覺時才來折磨我,反正布洛芬我是準備好了。
第二天,我們將直接從拉薩飛往阿里,正式開啟祖國西部邊陲無人區的科考探秘之旅。拉薩飛往阿里每天只有早上7點多的航班(下午阿里風太大不能飛),這意味著我們需要凌晨4點起床去機場。我調好鬧鐘躺下床,在心里祈禱今夜能夠安然入睡,預料中的高反遲遲沒有出現,反而讓我更加擔心,害怕它要么不來,要么來狠的。
最終,我在輾轉中得以淺然入睡。但夜里,不好的事情還是發生了——我們的航班被取消了。本來就睡得不深的我,凌晨2點多在微信群的消息轟炸之下徹底清醒過來了。看了下航班動態,還真是飛不成了。
莫非旅程還沒開始就要結束了?看來去阿里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讓原本就神秘的阿里,變得更加充滿未知和不可預測。現在,只能等待進一步的通知了。
天亮后,得知取消的航班改到了隔天早上7點,為此航空公司賠償了一晚的住宿。到達酒店辦入住后,所有人的房卡卻都打不開房門,在門口愣是干等了半個小時。真是波折。
計劃趕不上變化,一行人不得已需要在拉薩多待一天。從酒店房間的窗戶望出去,拉薩城區整齊劃一的樓房,在背后大山的包圍之下,頗有幾分人定勝天的頑強感。遠處涌動的云層看得直叫人眉頭緊鎖,但愿接下來的行程可以順利一些。
所幸,隔天的航班沒有再出岔子。
第三天,航班從貢嘎機場起飛前往阿里。登機時,凌晨3點就起床的我困意還未完全褪去,身體在高原的寒風中瑟瑟發抖,但內心已然滿懷激動與憧憬。
從拉薩飛往阿里只能選擇西藏航空。西藏航空是國內首家高高原航空公司(海拔1500米以上為高原,2438米以上為高高原),也是唯一航線覆蓋西藏五大機場的航空公司,旗下機型以空客A319居多。本次執飛的正是空客A319,這個機型耐寒性強,適合高原地區飛行。在往返西藏的航線中,空客的飛機占了八成以上,其中A319是最主要的執飛機型。重慶飛往拉薩的川航3U8633航班正是此機型,史詩級救機的《中國機長》你看了嗎?
阿里,世界屋脊的屋脊,祖國西南邊陲的高海拔無人區,這里無疑是亞歐大陸上最難以到達也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此前我從未想過有生之年竟有幸踏足此地,即便登上飛機之后,我依然有些許如夢般的恍惚感。
從拉薩到阿里,一路往西飛,我特地選了左邊靠窗的位置,以求能在高空一覽青藏高原,甚至奢望能夠看到喜馬拉雅山脈和岡仁波齊神山。
隨著高度爬升,飛機沖破云層,遠方的天際線泛出微光,底下的雪山被初升的朝陽照射得棱角分明光影迷離。藍天純凈,雪山圣潔,剛才還昏昏欲睡的我,仿佛打開了飛機舷窗吸了一口高空涼氣,一下子精神抖擻了。
飛行的后半程,我基本就趴在舷窗上了,霸占著最佳的觀景位置,全然不顧隔壁兩位旅客伸長了脖子往窗外望的艱辛。至于喜馬拉雅山脈和岡仁波齊神山,我也說不準到底有沒有看到,雪山那么多,根本認不出來。
抵達阿里昆莎機場,排列整齊的江西五十鈴mu-X牧游俠車隊已經在此靜候。不得不說,X-POWER特別版的暗黑涂裝加上亮眼的橙色點綴,成功讓我種草了。很幸運我被分到了一臺X-POWER特別版的1.9T車型,正好可以檢驗1.9T的柴油動力在高原是否也能夠應付各種越野路況。
從獅泉河鎮的昆莎機場出發,沿著219國道一路往東南方向的札達進發。在海拔4000多米、高寒缺氧的高原上,眼前的世界,目光所至之處,都十分貧瘠。如果說要給阿里地區定一個主題色,那絕對是土黃色。
對講機里突然傳來領隊興奮的呼叫聲,讓車隊右轉進入302省道,看看能否通過,如果能走上這條路,我們將能夠節省一個多小時的時間。
而真正讓人興奮的,是因為這條302省道,剛剛放行通車不到一周時間,這條路新到你在百度上基本找不到相關信息,手機通訊信號也還完全沒有覆蓋。
距離302省道起點0km路碑不遠的龍門架正下方,停放著一臺大型推土機,顯然是為了阻止大車通行,只留下了剛剛好足夠一輛小車過去的寬度。我們的牧游俠在經過龍門架時,左邊輪胎其實已經離開了路面,壓在了路沿的土基上,后視鏡距離旁邊的鐵架也近在眉睫,但不管怎樣,車隊小心翼翼地總算是通過了。
既然是一條剛通車的路,其路況自然極佳,外側的護欄在心理上可以讓駕駛者更安心。mu-X牧游俠行駛在嶄新的瀝青路面上,平穩而安靜,柴油發動機的噠噠聲并沒有成為困擾車內乘客的噪音。在這樣高山疊起荒無人煙的地方,修路絕非易事,能夠走上如此高品質的道路,簡直太幸福了,向千千萬萬為祖國基建揮灑血汗的建設者致敬!
這一路,我們需要翻越阿伊拉日居山脈,海拔隨著曲折的公路持續緩緩上升。當越過海拔5000余米的新嘎埡口,原本沙黃的天地被清晨的雪封上了一層白紗,黑色瀝青公路蜿蜒其間仿佛是被誰任性涂上的濃濃一筆,如此無人之境,自然與人工之間,倒也不顯得沖突。
越過最高的埡口之后,就開始往低處走了。眼看已經到札達界了,不過實際上距離目的地還有很遠很遠的路要走,在地廣人稀的地方,往往一個縣或一個鎮就管轄著無比廣闊的疆域。過了牌坊就是檢查站,這里會有民警對通過的所有人逐一查看身份證和邊境通行證。
過檢查站不久,車隊再次慢了下來,前方一輛載著挖掘機的大車行駛在道路中間,將后車擋得嚴嚴實實的。幾經鳴笛催促,大車依然沒能讓出足夠的寬度給我們超車,主要還是這一段彎道頻繁,車體太長難以完全靠邊。待到稍長一些的直道,大車才放緩靠邊,讓過后車。
成功超越這臺大車之后,車隊在前方拐出一個彎,一車人不禁同時哇了一聲,大片的土林地貌在前方開始顯現。繼續前進,連綿不斷的土林石壁如一座座大山向眼前襲來,太壯觀了!若不是腳下這條平整的公路提醒我處于人類文明時代,還真是會有些穿越回遠古的錯覺。
眼前的一切,確實是從遠古時期保留下來的天然景觀。
對地理研究比較深入的人可能知道,青藏高原是由于印度大陸板塊向亞歐大陸板塊漂移、撞擊、擠壓從而造成的抬升而來,從2.4億年前到1萬年前,經歷了多個階段的抬升才形成今天的海拔高度。
在青藏高原不斷抬升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過程中,大約200萬年前,札達這一片由于劇烈的地殼運動,湖床升高造成水位不斷降低并最終干涸。受流水沖刷和風雨的蝕刻,松軟的部分逐漸流失,堅硬的部分得以保留,歷經百萬年光陰,形成今日陡峭巖壁上千溝萬壑如塔土柱的形態。因此土林的成分并非巖石,而是可以認作是類似于海底淤泥的物質。
土林在地質學上稱為“河湖相”,它是粘土、砂、礫石的松散堆積物,而札達土林是真正的“土”林,以黃土黃沙為主要構成。札達土林也是世界上分布面積最大的,土林的面積達888平方公里,而分布的面積范圍則達到了2464平方公里之大。
陽光照射下,顏色顯現出清晰的分層
土林地貌在我國四川、云南、甘肅、西藏均有分布,新疆準噶爾盆地著名的魔鬼城從形態上來看和土林頗為相似,但成因略有不同。魔鬼城屬于雅丹地貌,是干旱地區由大風侵蝕而成,土林則主要成形于流水沖刷。魔鬼城的年代比札達的土林還要更加久遠,但論面積和壯觀程度,顯然札達土林更佳。
看上去光禿禿的土林并非完全不適合動植物生存,雖然高大的喬木極為少見,但地表長滿了野生花草,且通常為簇狀分布,我們還有幸看到了巖羊。
巖羊是一種高原動物,形似山羊,雌雄都有角,雄性羊角較為粗大,但沒有胡須。棲息在海拔21米以上的高山裸巖地帶,有較強的耐寒性。巖羊有著很強的運動能力,它可以輕松地在懸崖峭壁上在極小的突出巖石間借力跳躍,尤其受驚時能在亂石間迅速跳躍,攀上陡峭的山崖。
巖羊通常以家庭為單位群居,一般為五、六只甚至十多只集體行動。盡管它們看起來比綿羊和山羊要威猛一些,運動能力也強得多,但實際上巖羊比其他的羊類都更溫順,群體之間很少產生激烈沖突,遇到了豹和狼等天敵也只能是瘋狂逃命。巖羊現在是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
一開始得知我們要住的是土林城堡酒店,乍聽名字以為是一座將土林挖空開發成酒店的城堡式建筑物,聽起來充滿了童話的奇幻感。然而現實是,它只不過是一個其貌不揚的旅館。
我并沒有嫌棄的意思,從童話和現實的心理落差中清醒過來,理智來講,在這樣偏遠的地區,能住上這樣干凈衛生配套齊全的酒店,已經是一大幸事了。
雖然不是真的城堡,但在酒店的中庭,抬頭就能看到周圍環繞的土林,景觀性也絕對是五星級的。
作為整個札達范圍內最好的酒店,這里已經接待過無數從各地前來札達的團體,其中尤以各種自駕團隊或俱樂部居多,他們都在這里留下了“征服”的旗幟。
由于地處祖國西部邊境,阿里地區活躍著不少印度人和尼泊爾人,所以酒店前臺掛出了尼泊爾加德滿都時間(比北京時間晚2小時15分鐘)。印度并非以首都新德里的時間為全國標準,而是以更東邊的安拉阿巴德為全國標準時間,因為這里的時間剛好與格林威治標準時間相差5個半小時,更便于計算。印度標準時間和加德滿都時間十分接近(相差僅10分鐘),所以這里只掛出了其中一個。
飲食方面,西藏的酒店和餐館提供的菜品以川菜居多,一方面是外地人吃不慣藏餐,另一方面是西藏活躍著很多在此謀生的四川人。下圖中這些菜式,基本貫穿了此次阿里執行,作為一個習慣清淡的廣東人,每天這樣重油重辣的飲食,腸胃負擔著實有些大。
東嘎和皮央遺址分別位于札達縣境內的東嘎村、皮央村,由東嘎的扎西曲林寺遺址和皮央石窟群組成,因兩處遺址位置十分接近,所以被合稱為東嘎·皮央遺址,它是國內迄今發現的規模最大的佛教古窟遺存。
東嘎·皮央遺址發現得很晚,直到1992年才被發現,據說是當地一個放羊的孩子在山上躲雨時偶然發現的。在東面的一片呈半圓型的山崖上集中了繪有精美壁畫的幾座石窟,而在不遠處的另一邊,則坐落著大片佛塔和寺院等建筑工事的廢址,不難推測這里原來應該是一處石窟和寺院合一的龐大聚落。
在整個東嘎·皮央遺址中,發現了石窟遺跡、佛寺建筑遺跡、佛塔遺跡、居民遺跡,以及石窟壁畫、出土遺物、墓葬等大量的文物。但這處遺址的建成年代以及相關人文背景,目前在眾多西藏宗教、歷史文獻中均未找到明確記載。
據百度百科資料:遺址有關記載極少,只有一本流傳到印度的藏文手抄本《古格普蘭王國文》,其中記載皮央寺始建于古格王國建國初期的10世紀,為仁欽桑波當時所建的古格八大佛寺之一,七十年之后又有一次規模較大的改建。另有藏文文獻提及東嘎在意希沃時代的10世紀建寺,約12世紀前后由于古格王國國內的分裂斗爭,一度成為與都城扎布讓對峙的另一個王室的所在地,后來古格王國恢復統一,東嘎喪失了王宮的地位,但仍為古格的政治及文化要地。
從上述的零星記載且據專家對文物特征的判斷,基本可以推定東嘎·皮央遺址是古格王朝時期的居民生活的一個聚集地,但更具體更深層的東西依然是未解之謎。另外可以肯定,這些洞窟壁畫有著近千年的歷史,考古價值極高,堪比上世紀30年代發現的古格王國遺址。
札達的土林中時不時可以看到這樣的洞穴,基本都是當時古格王朝居民分散居住的地方。而從東嘎·皮央遺址密密麻麻的洞窟,可以想象出當時這里的熱鬧程度,也反映了當年古格王朝的地域之廣。
在發現了這處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遺跡后,1996年便被列為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阿里地區文物搶救團體在1997—1999年間進行了洞窟加固、山體治水以及壁畫保護,并砌上了步道石梯。2013年,東嘎·皮央遺址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遺跡中這些帶有門的洞窟,有些已經被當地村民利用起來,借助洞內冬暖夏涼的特性,存放一些食物等東西。
遺址中包括杜康殿在內的各種殿室和暗房中,留存的壁畫涉及很多異域人物的圖案和造型,繪畫的風格手法被認為是古格壁畫的前奏,其精美程度完全不亞于敦煌壁畫。
如今,東嘎和皮央遺址上的洞窟和壁畫都有專人看護,每天都有當地人巡邏,國家每年也都有撥款和派人勘測維護。
在一個墻體上滿是壁畫的暗房外,這位正在轉經的藏族老人已經在這里守護了20多年。
習經誦經幾乎是每一個藏民的日常,眼前的這個轉經筒十分簡易,紅色的金屬框架和平整的經筒表面都和佛教寺院中雕刻滿圖案字符的大型轉經筒無法比擬,但這已經能夠滿足老人對信仰的執著。信念根植于心,又何顧奢儉繁易,就像真正的文學大師,并不在乎筆鈍硯糙。
來到札達看過了土林,有一個地方絕對應該前往探訪,就是阿里地區曾經輝煌的古格王國。古格王朝大致建立與公元9世紀,是著名的吐蕃王朝瓦解后,由末代吐蕃贊普(國王)嫡系后裔所建,是當時阿里的地方政權。
古格王朝對于西藏的歷史,尤其是佛教的發展和傳播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
古格王國遺址現位于札達縣境內札布讓村的一個山坡上,從山腳到山頂高達300余米,自下而上分為三個部分,底層為民居洞穴,中層為佛殿寺廟,頂上為王宮寢室,底部周邊還分布著各種防御碉堡和佛塔。
作為當年古格王室的駐地,整座城堡地勢險峻,氣勢恢宏,因建筑就近取材于當地土林中的粘土,遂整體與周圍環繞的土林渾然一體,矗立天地之間,甚是壯觀。
憑借陡峭的地勢和密集的山洞,整座城堡可謂易守難攻。即使不考慮底部外圍的碉堡,山麓上密布的洞窟和防御工事也能對入侵勢力起到不小的緩沖作用。
王宮立于山巔,除了王權至高無上的象征之外,更是起到了極強的防御作用。這里堪稱整個青藏高原上防守能力最強的地方了,整個王宮只有一條狹窄蜿蜒的隧道可以到達,除此之外盡是懸崖,外敵基本沒有攻上去的可能性。
王朝末期拉達克軍隊攻入古格時,就是費盡力氣也拿不下山頂的王宮。
據說,后來拉達克人奴役古格的老百姓日以繼夜地向上修石樓,等石樓達到王宮的高度,便能將王室攻下。老百姓在城下慘不言狀,古格國王得知后非常難過,于是做出了最終致使古格覆滅的決定。
什么決定?有兩種說法,一種是國王從懸崖上跳了下去,王死國滅;另一種是國王為了拯救百姓,向拉達克人投降了。投降的說法相對更可靠,因為據相關記載,古格最后一個國王及全家被拉達克軍隊押回列城(拉達克都城)關進了監獄。
至于古格王國的起源,要從吐蕃說起。吐蕃的末代贊普——朗達瑪在復雜的歷史原因下,進行了西藏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禁佛滅法行動,對佛教進行嚴重的打擊。期間,寺院被封閉、佛像被丟棄、壁畫被抹除、佛經被燒毀,朗達瑪甚至逼迫僧人脫下袈裟打獵殺生。最終,朗達瑪在大昭寺前被僧人拉隆·貝吉多杰射殺,吐蕃王朝開始分崩瓦解,走向滅亡。
朗達瑪死后的幾年里,西藏一直處于割據狀態,吐蕃王室則分離成兩派,分別扶持朗達瑪兩個年幼的兒子——奧松和云丹來爭奪王位。在兩派的爭斗中,奧松之子貝考贊被奴隸起義軍所殺,貝考贊的兒子吉德尼瑪袞見勢不利,帶著100多位臣民投奔阿里,并娶了當地領袖的女兒為妻。
吉德尼瑪袞后來繼承了阿里地區的統治權,晚期他將阿里的領地分為三部分,分封給他的三個兒子,長子統轄拉達克,次子統轄普蘭,而幼子德祖袞統轄的區域,正是古格王國。
古格王國非常崇尚佛教,曾多次派人到古印度學習佛經,并翻譯了大量佛教經書,還從古印度請來了阿底峽尊者弘法,使佛教在朗達瑪禁佛滅法100多年后,重新在藏區得以復興,藏傳佛教進入了所謂的后弘期,并持續發展壯大至今。顯然,古格王朝對于佛教在青藏高原的影響有著居功至偉的貢獻。
古格王國遺址上,分布著四座寺廟,由低到高分別是度母殿、白殿、紅殿和大威德金剛殿。紅殿和白殿規模較大,面積均達300平方米以上,度母殿和大威德金剛殿較小,四座殿廟內的墻壁和天頂上均通體覆蓋著精美絕倫的筆畫,內容涉及佛祖、菩薩、度母、瑞獸、護法神、高僧像以及吐蕃贊普世系圖、古格王及臣后禮佛圖、釋迦牟尼傳記圖等等。
另外,廟內佛窟上的佛像雖然在幾百年的漫長歲月中完好保存了下來,卻大部分都在1966年-1976年期間被嚴重破壞或遺失,著實令人嘆惜。
佛教貫穿了古格王國的整個歷史,對民眾的影響也深入骨髓。古格王朝末期,國王和宗教領袖(國王的弟弟)在對其國政實際掌控權的爭奪中產生了非常尖銳的矛盾。
17世紀時候,古格已經有了西方來的傳教士,當時的國王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意欲通過扶持天主教,借助西方傳教士來削弱佛教(實際上是政敵)的影響力。古格國王通過派軍剝奪寺院權力、強迫僧人還俗娶妻等手段,向宗教勢力施壓,以求鞏固政權。
在青藏高原立身一千多年的佛教勢力自然不甘受此凌辱,藏傳佛教寺院勢力動員了各地大量的僧徒、藏民、地方官員,并聯絡了同樣信奉佛教的拉達克軍隊,在1630年發起了大規模的反政權武裝暴動。
然后就有了前面說到的拉達克軍隊攻入古格都城的那段歷史。王宮被攻破后,古格老百姓過得慘無人道,據說被拉達克奴役了50年,直到1680年前后清政府收復古格后才結束。在距離古格遺址山腳不遠處的藏尸洞,便是當時遭受屠戮的古格百姓被棄尸的地方,洞內至今依然遺留有無頭干尸上千具。
下圖為干尸實物,驚悚預警
5
4
3
2
1
至此,統治阿里地區、世襲十六代王、傳承七百余年、擁有十萬之眾的古格王國頃刻間在歷史的舞臺上謝幕。令后人不解的是,據歷史記載和現代考察,內亂和拉達克人的屠殺掠奪并未使古格文明完全消失,但古格殘留民眾戰后去向何處,竟杳無音訊,藏尸洞中的尸體也遠未達十萬之多,如今卻找不到古格人的后裔……是天災導致了滅族?還是所有民族危難之時,所有人同時選擇了隱姓埋名?
歷史戛然而止,留給后人的,只有神秘的表象和背后重重的謎題。
古格王朝遺址的建筑主要以粘土和松散的礫石構成,盡管文物保護單位對這里進行過修繕和加固,但風雨和歲月依然在一點一點地帶走這座曾經擁有燦爛文明的古跡。
下圖墻體上這些手印,我猜測是雨后沙土被雨水軟化后,途經此處的游客“不小心”留下的,右側疑似還出現了漢字。
托林寺位于札達縣托林鎮,始建于996年,是古格王朝修建的第一座佛教寺院,由益西沃主持修建并以生命的代價從古印度請來阿底峽駐寺弘法。
托林寺整體仿照桑耶寺,融合了印度、尼泊爾以及西藏本地的建筑風格,主要建筑有迦薩殿、白殿(尼姑殿)、羅漢殿、彌勒佛殿、護法殿、集會殿(祖拉康殿)、色康殿、阿底峽傳經殿以及佛塔、轉經房、拉讓(活佛私邸)、僧舍等,是研究佛教文化的寶庫。
托林寺的歷史,關于益西沃和阿底峽的故事不得不提。益西沃是古格的第二代國王,德祖袞的長子,在50歲時,他出家為僧,將王位讓給其弟。益西沃大力倡揚佛教,當他聽說印度高僧阿底峽的名氣后,決心將其請來古格傳教。
但阿底峽并非說請就請,當時他是印度超巖寺的住持,于是益西沃動用武力到處搜刮黃金,誓要將其請來。當他帶兵到噶洛國掠奪黃金時兵敗被俘,噶洛人給益西沃三個選擇:一、處死;二、由古格王朝用益西沃等身重的黃金贖回;三、放棄佛教,改信伊斯蘭教。
古格王朝得知后,王室帶著黃金前去贖人,但黃金只夠贖回益西沃之身,還差贖取其頭的數量。益西沃認為自己年老體弱,不值得花費如此多黃金贖命,不如以此黃金前去迎請阿底峽。益西沃最終被處死,以生命之代價,換來阿底峽尊者的蒞臨,為佛教榮耀獻身。
印度高僧阿底峽到古格之后,在托林寺述經弘法,并使西藏佛教的戒律和密宗方面做到了規范化和系統化。阿底峽在西藏地區的貢獻,被后人視為佛教復興的一個標志。另外,古格高僧、大譯師仁欽桑布也在托林寺譯經授徒。此后,許多高僧和佛教徒前來此地修煉佛法,使托林寺逐漸成為當時的佛教中心。
1966-1976年期間,藏區大量的寺院、佛像、壁畫、經書都遭到了嚴重的破壞,但托林寺在當時因被用作糧倉而得以幸免,寺內的大殿保存較為完好,壁畫也未遭到太嚴重的破壞。
屋頂漏水曾導致殿內壁畫局部污損,墻體修補后,原先的精美壁畫已無法修復,仿佛人的頭上有了傷疤無法再長出頭發,光禿禿的一塊,十分顯眼。
主殿外盛放的格桑花引得我駐足。格桑花在藏族人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它被視為象征愛與幸福的圣潔之花。在藏語中,“格桑”是“美好時光”、“幸福”的意思,所以“格桑花”的意思是幸福美好之花,并非明確特指某種植物。
不過說起格桑花,通常指的是圖中這種波斯菊,它也是許多影視作品中格桑花的原型。這種花學名叫秋英(或波斯菊),并非西藏原產的物種,它原產于拉丁美洲,二十世紀才經西亞傳入中國。格桑花和佛教的淵源有著很多傳說,感興趣的不妨自行上網搜索。
尋找化石是這次旅程中一個有意思的環節。車隊來到古格王國遺址附近的一塊戈壁灘,前面介紹土林的部分提到,青藏高原遠古時期是汪洋大海,隨著大陸板塊運動,逐漸抬升成陸地,而札達一帶則演化成湖泊。隨后大約在數百萬年前,這里的湖床再次抬升成為地面,經常年累月的流水切割和風化作用,成了今天這般荒蕪景象。
也就是說,腳下的這片土地,百萬年前是一個湖底,想到這里,你會不由得感嘆時過境遷,滄海桑田。
原先的水生生物已經無法生存,但在上百萬年的地質演變中,一些動植物變成了化石,以另一種形式在這荒蕪之境中永駐了下來。
這里先介紹一位大咖,李栓科,《中國國家地理》雜志社社長兼總編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1995年任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隊長。《中國國家地理》雜志是隸屬于中科院的專業權威刊物,內容涉及世界各地的地質、天文、生物、人文和考古等。
這次五十鈴和中國國家地理的聯合科考之行,李社長全程跟隨,為大家進行地質方面的專業講解。在李社長講完如何辨別化石之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地在地里找了起來。
同車的小姐姐在地上又敲又錘,玩得不亦樂乎,看樣子頗有收獲。她說她找到了一塊石頭,感覺像是化石。仔細一看,表面有一條明顯的淺色帶狀圖案折于兩面,兩端有小孔,說不上是什么東西,但是不明覺厲,先收了再說。
同行的另一位《中國國家地理》的專家陳輝老師表示,這的確很有可能是一塊化石,上面淺黃色部分像是一種構造簡單的水生小蟲,小孔是它頭部的口器,石頭另一面的小孔則是它排泄的部位。隨手一撿就撿到了化石,這可把小姑娘高興壞了。
而這塊邊緣鋒利的金黃色巖石,是一塊鐵礦巖,其表面的巖質已經被風化得所剩無幾,整體堅硬冰涼,幾乎可以看做是一塊銹跡斑斑的金屬了。
同行的另一位隊員也找到了一塊表面布滿疑似貝類生物殘骸的化石,據說當天還有人撿到了一塊石頭表面帶有完整的魚骨。然而我運氣不佳,翻找了半天也沒看到一塊有化石跡象的石頭,只撿到了一塊紋路精致的黑石當留念,被大自然頒了個安慰獎。
正低著頭找化石,一條西藏沙蜥忽然一動引起了我的注意,這小家伙混在亂石之間還真是不容易發現。沙蜥在我國有著廣泛的分布,西藏、青海、新疆、內蒙古、寧夏,以及陜西、山西、河北、甘肅、四川等地分布著18種不同的沙蜥。
西藏沙蜥是鬣蜥科沙蜥屬爬行動物,主要生活于海拔3000米以上的干旱荒漠環境中,天性耐寒,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若找不到昆蟲有時也被迫吃素。這種小蜥蜴不太好動,陰天時常伏于地面不動,風雨交加時深居洞穴,但受到驚嚇或遇見天敵時能夠飛速奔跑。
實際上蜥蜴除了少數幾種有毒和一些兇猛的巨型種類之外,大部分都性情溫和,尤其是體型較小的蜥蜴,十分膽怯,不會主動攻擊人。蜥蜴看起來嚇人,但看多幾眼反而會覺得它們有點呆萌,有些種類會被人類拿來當寵物飼養,比如變色龍。
幾天下來,一直坐在車內,還沒從外面好好欣賞一下此次科考之旅的官方用車——mu-X牧游俠。牧游俠的設計柔中帶剛,乍看之下并沒有其他硬派SUV表露的那種簡單的粗獷,顯得相對溫雅了些。但稍加觀察就會發現,中網粗壯的鍍鉻飾條、犀利的眼神、肌肉般隆起的輪拱以及側面的腳踏板等細節,都透露著它骨子里硬漢的氣質。
總的來說,mu-X牧游俠在眾多硬派SUV里面,顏值絕對算得上高的。不得不說,趁著這壯闊的土林背景,牧游俠顯得格外霸氣威武。
五十鈴還在去年推出了X-POWER特別版,通體啞光黑的涂裝讓人好感爆棚,而前臉中網、后視鏡、輪轂和行李架則用上的亮黑材質,整臺車在光線下明暗有致,極具質感。霧燈上方和輪轂中心的橙色裝飾更是打破了單調,堪稱點睛之筆。
整臺車行駛在札達金黃的土林之間穿行,有種難以言傳的奇妙感覺。
千萬別以為牧游俠只是樣子貨,眼下這個地方,城市SUV的輪胎、離地間隙、四驅系統和動力,根本無法支持它到達這里。一路上各種尖石、炮彈坑、交叉軸、陡坡,配備底盤大梁、分時四驅和后橋伊頓差速鎖的牧游俠,都一一應付過來了。
得益于柴油動力強勁的扭矩,不論是1.9T車型還是3.0T車型,在這幾天的越野路段穿越中,都極少需要到4L(低速四驅)擋來放大扭矩脫困,即使是爬陡坡,也表現得從容不迫。
王安石有曰: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在抵達阿里之后,我的腦海中一直回想著這句話。的確,阿里是中國土地上最偏遠的地方之一,須經歷舟車勞頓之后方得以到達,此外你還要忍受高原反應和干燥的空氣。但是,只要到過一次,你必將感到此生無憾。在阿里這短短的幾天,無疑將成為我今后漫長人生中一段回味無窮的記憶。
在下篇中,我將前往探訪有象雄王國都城遺址之爭的“卡爾東遺址”和“曲龍遺址”,還將前往神山圣湖——岡仁波齊和瑪旁雍錯,以及考察普蘭宣服和達格架地熱溫泉,敬請期待。
(圖/文:太平洋汽車網 陳燁 攝:太平洋汽車網 陳燁 / 五十鈴官攝團隊)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