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與激情5車型一覽 “硬貨”一籮筐
【太平洋汽車網 汽車文化】上一期我們也曾提到,無論您是想看范·迪塞爾、巨石強森這些肌肉壯漢而鼻血直噴的腐女,還是想看美式肌肉車大戰金發美女三百回合的熱血宅男,甚至是想探究如何邊開超跑邊與美女**(詳情見本文第三頁),《速度與激情》系列都能滿足您的無窮欲望。 在上次預覽過該系列第六部作品中將登場的車型后,我們將繼續按“5-4-3-2-1”的順序繼續品讀此前五部已上映《速度與激情》中登場的車型,而本期我們要看的是系列中的第五部。
![]() | 體驗讀圖模式 |
相關文章:
● 那些值得尊敬的車型:
福特GT40
不說不知道,為了在賽道上取得好成績以推銷自己產品,福特曾于上世紀60年代中期嘗試收購法拉利,不過計劃最終以失敗告終。于是福特決定自行開發一款賽車打敗法拉利,最終成就了GT40這款超級賽車。
GT40以40英寸的車高而得名,其低矮的車身、強勁的動力及優秀的空氣動力學造型都說明了它誕生的初衷便是為了能在著名的勒芒賽事中拔得頭籌;福特公司對此高度重視,該項目甚至是由公司的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亨利·福特二世親自督陣的。
后來GT40果然不負眾望,在66年的勒芒賽場上力壓群雄,包攬了賽事的前三名。而且這位王者的故事并未如曇花般一閃即逝,在1966年至1968年這三年間,GT40連續包攬勒芒耐力賽的冠軍,向世人證明了傲慢的歐洲列強也不外如是;而即使因為北美血統而被蔑視,福特還是能將它們輕易打敗。
可惜的是,當年的GT40屬于純粹為比賽而開發的車型,只生產了批量極為有限的民用版用于滿足比賽規則,而這些珍品到今天估計都被保存在恒溫恒濕恒的房間內了(換言之就是不在路上),所以當2002年宣布推出GT40復刻版的時候,所有的車迷都為之一振。
復活后的GT40更名為福特GT,該車忠實地按照前輩的設計打造,車身的每個彎曲,每根線條乃至每處的尺寸都繼承自原作,并適度進行了符合當下審美的重新修塑,整體上與GT40本尊有超過95%的相似性,相比起甲殼蟲、MINI等所謂“復刻”的經典,態度上已經是截然不同。
與向GT40致敬的福特GT相比,現款道奇Charger在對當年經典的繼承方面得分的確慘不忍睹;當然大家也可以把道奇Charger看作是一直處于發展中的車系,但你和我的心里都明白真正有味道的還是60-70年代曇花一現的那一款作品。
“可樂瓶式”車身是Charger及Challenger這兩款名字也極易混淆的車型都具備的標志性特征,而這兩款車無論當年還是今日都是同平臺的產品,它們之間的差別就是Charger在調校上要比Challenger更偏向舒適一點,定位也更高。
1970款Charger可選從3.7L V6到7.2L V8共計5款不同的引擎,其中以7.0L V8 Hemi最為有名。這款引擎原廠標稱可輸出312kW(425PS)的最大功率(這功率/排量比即便對于當代的地道美國車來說都算得上不錯了),但實測中卻能輕松突破367kW(500PS),以70年代的標準來看絕對是讓人眼前一亮的。
即便全新一代的Charger像上面所講的那樣基本沒從“重塑經典”的角度去繼承這一名號,但無可否認的是,新Charger依舊是一款秉承美式肌肉車理念打造的作品,因此與經典款車型一樣,它也是《速度與激情》系列的???,而“參演”當然會是高性能版SRT8(如對此車型有興趣可點擊這里閱讀上一期文章以作了解)的爆改版本了;在原車6.4L V8 Hemi發動機346kW(470PS)/636Nm基礎上追加大量性能改裝,要像在電影中那樣從混凝土中拔出重達10噸的夾萬并拖走,也并非不可能。
不過更值得一提的是,本作中相當出彩的警車車隊也采用了道奇專為美國警隊打造的Charger截擊車。該定制車型主要任務就在于高速追逐,在Charger SRT8高性能版的基礎上進行了相應的改裝,如加裝了前后防撞架/探照燈/警燈等、懸掛系統調校得更偏運動、輪轂換成鋼質以承受更大沖擊、車內也會追加各種警用通訊/信息系統。現實生活中,道奇Charger與雪佛蘭Impala等中大型轎車的確是美國警用車的主要車型。
● 那些值得記住的車型:
克爾維特在國內的知名度應該比不上法拉利和保時捷,不過在北美,歐洲等西方國家,克爾維特絕對是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堪稱美國的國寶級跑。車這個誕生自1953年的通用旗艦跑車系列,除具備美式肌肉車的大馬力之外,還有著不輸歐洲豪門出品的賽道性能,車系歷經了7代的歷史演變,至今依然是最能代表美國精神的跑車。
至今只有第二和第六代的克爾維特有推出過Gran Sport型號,其中第六代克爾維特Gran Sport可以看作是稍有升級的普通版克爾維特,但第二代時初出爐的Gran Sport則是以純粹、Hardcore、賽道化設定等為賣點的硬貨了(事實上,第二代克爾維特Gran Sport作為賽車贏得了1963年美國沃特金斯格倫比賽的冠軍)。
2009年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一輛63款克爾維特 Grand Sport Roadster敞篷版(也就是電影中的那款)被拍賣,最后成交價格為490萬美金,約合人民幣3200萬,由此可知電影中唐老大(范·迪塞爾飾)駕駛的絕對是復刻版,估計就是由獲得通用授權的作坊Superformance所打造。
不過即使是復刻版,按這款車的稀有程度來預測,其要價也不可能低到哪里去了。所以如無意外的話電影中最后葬身懸崖的那一輛是模型。
作為一款日系性能車,1996年推出的豐田Supra絕對是成功的,其江湖地位與日產的GT-R不相伯仲,但兩者因為天生地各自有著自己的優勢,而令他們的擁護者很少發生如同WRX和EVO般的對立。
Supra是前置后驅布局,搭載著排量3.0L的雙渦輪增壓直列六缸發動機。為了遵守當時日本制造商之間“280匹封頂”的君子協定,輸出被限制在了206kW(280PS)——當然,更多的實測數據表明這個數字有那么點“弄虛作假”的嫌疑,有那么20到30匹馬力很可能就這樣被瞞報了,不過這在當時的日本算得上是慣常做法。
之所以很難讓人相信豐田如實地對外公布了Supra的動力,除了那沒有任何改動,僅僅刷了刷ECU便直上235kW(320PS)的海外版車型之外,更因為后來改裝界發現了Supra有著深不可測的潛力,經改裝后能輕易突破735kW(1000PS)的案例不在少數,因此它在日系性能車界別中也有著“直路牛魔王”的綽號。
可惜的是,雖然Supra天生神力,但“下盤功夫”操控方面卻不是它的強項,甚至到了有點糟糕的地步(“直道牛魔王”的綽號也有著“直道王,彎道亡”的意義,其彎道性能較差這點乃業界公認),所以很少有人在賽道之外來駕駛這款車。不過也可能正是因為這點,使得Supra與美式肌肉車有了那么一點的相似,所以它經常出沒于美國盛行的直線加速賽場上,在美國也算得上是最有名的一款日系性能車了。
72款日產Skyline GT-R
沒錯,大家看到的這款不起眼的老車就是如今蜚聲國際的“東瀛戰神”的祖宗了。而要討論GT-R的起源,必須提到日產的另外一條轎車產品線:Skyline,而如今蜚聲國際的GT-R,其出生時的身份正正就是Skyline車型的高性能版本。因此,在這一代R35之前,GT-R的全稱都是Skyline GT-R。
電影中出現的車型正是代號為C10的Skyline GT-R,其于1969年東京車展上市正式發布,廠家代號KPGC10,用大家更為熟悉的叫法,就是R27。當時該車搭載了2.0L DOHC S20直列6缸發動機,最大功率118kW,最大扭矩177Nm,采用5檔手動變速箱和前置后驅布局。在R27推出后,其于1969-1972年的各種比賽中創造了50場不敗的記錄,戰神傳說從此展開。
72后,換代作品R28由于外形和動力方面都沒有太大改動,缺乏亮點,又恰逢能源危機,最終它不但不能延續前任的成功,還直接導致了GT-R共43年的發展歷程中兩次停產的第一次,時間長達16年!還好,16年后戰神再臨,四驅系統的上身加上一代名機RB26DETT的引入,讓回歸的R32變得極其可怕。
在GT-R系列輝煌的生平事跡中,最為人所稱道的就是當年由于歐洲列強拿不出一款能壓得住它的車型,以至于國際汽聯被迫停辦A組賽事以終止R32的連勝。雖然此后R32再也沒機會參加任何的國際大賽,但是其“東瀛戰神”的名號就是從那時開始走向世界的。繼R32之后,R33和R34也陸續登場。其中R33因為底盤設計缺陷而成為失敗作品,但R34卻是GT-R脫離Skyline前的歷代最強,也是認知度最高的GT-R之一,但是也成為了Skyline GT-R系列的絕唱:其于2002年正式停產,然后又經過了5年的沉寂,終于,再次涅磐重生的R35在2007年回歸,而R35也有在本片中出現。
● 那些值得一提的車型:
LFA是雷克薩斯旗下首款超級跑車,采用碳纖維單體橫造式底盤和車身,配合同樣是先進得一塌糊涂的動力系統(LFA發動機的低摩擦程序設計非常成功,以至于發動機可以在短短0.6秒的時間內由怠速達到極限轉速值,發動機強勁的動力性能必須匹配智能化的光電式轉速表,因為傳統的指針式轉速表根本不可能跟得上LFA發動機轉速的快速變化),使它有著3.7秒破百+極速325km/h的犀利性能表現。不過在這里筆者還須贊嘆一下它的空間表現,因為:
以車論車,LFA算得上是車輛工程學上的里程碑式作品,但如果結合著它的研發目的(所針對的正是來自日產的GT-R R35)來看,被冠以“失敗”之名也絕不過分:第一,即使它再怎么先進,數據和紐北圈速兩方面依然輸給了不符合物理定律的GT-R,到頭來還是爭不下這口氣;第二,開發過程當中過份吹毛求疵,使得開發周期拖了足足10年,研發成本大幅超支,以至于即使售價比歐洲豪門的出品還高一大截,卻依舊是賣一輛虧一輛,到頭來什么好處都沒撈著。
柯尼塞格CCX/CCXR
整部影片中最有喜感的一幕由兩位黑人哥們+兩輛柯尼塞格提供:其中一位在買賣完成大賺一筆后買了輛CCXR到友人的修車廠處顯擺,說這是西半球唯一一輛。結果被正在修車的哥們以一輛CCX和一句“應該說有兩輛”回嗆,喜劇效果較佳。
說回車子,無論是CCX還是CCXR,要拿那幾個膚淺的數據去評價的話,它們都比不上威龍。然而重得跟貨車似得威龍即便能靠著過人動力賺的幾個好看的參數,但它也不過是又一款來自大眾的Drag Machine而已,推重比出色、最大橫向G力達1.3G的CCX/CCXR才更像是所謂的究極駕駛機器。這兩款車搭載著調校不同的同一款4.6L機械增壓V8引擎,其中CCX有593kW(806PS),而以打破自己極限為目的而誕生CCXR則有782kW(1064PS);兩者的破百時間分別為3.2秒和2.9秒,極速都在400km/h上下,售價折算成人民幣都是以“千萬”為單位。
DeTomaso Pantera
DeTomaso是一家意大利超跑制造公司。該公司1959年由阿根廷籍的阿里詹德羅.德.托馬索創立,地點在摩德納(這個城市是聞名全球的名車城,法拉利、蘭博基尼、瑪莎拉蒂也在此建廠),最為人熟知的歷史便是70年代為威廉姆斯F1車隊打造賽車的車身。2008年該公司已經正式破產,德托馬索忙著尋求新的買家將其品牌收購,現已獲得注資,品牌得以保存。
Pantera于1971年問世,由Ghia公司的Tom Tjaarda設計得楔形車身顯得低矮極富有動感,搭載一款258kW(351PS)的福特的5.0L V8發動機。雖然在視覺上比不上福特野馬更吸引人,但卻是Pantera把DeTomaso這個品牌抬高到了超級跑車的位置。
2002款911 GT3
屈指一算,這款當年因為頭燈造型有了改變(不過到下一代又回復原樣了)的“新”911到今天與新款已經是祖孫關系了。這款基于996的GT3搭載3.6L水平對置六缸發動機,最大功率達265kW(360PS);而應道路版更高的耐用度與散熱需求,GT3的后保桿也換上專屬式樣,不但在兩側多出后剎車系統的散熱孔,由中出雙尾管上緣穿過的立體折線更增加了車尾的辨識度。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電影中該車的側面標有RS標志,然而911系列的GT3 RS是從2003年開始制造的,也就是說,現實中只有997以后的911才擁有這一車型,這也算是一個穿幫。
在經歷了第十代搖身一變成為理應更具運動感的兩廂車,卻得不到良好的市場反應這件事后,2010款的第十一代斯巴魯翼豹又再回歸到三廂車的陣營;而在最近流出的第十二代翼豹諜照來看,斯巴魯吃虧后看來是真的不再打算碰兩廂車這一塊蛋糕了。
言歸正傳,電影中出現的翼豹為最頂級的STI版本,搭載2.5L水平對置四缸渦輪增壓發動機,原廠輸出205kW(280PS)左右(如果不明白“左右”是什么意思可以看上文有關Supra那一段)。不過翼豹STI的真正長處絕不僅限于動力:以水平對置發動機為核心,斯巴魯引以為傲的四驅系統保證沒有一匹馬力會被浪費在打滑的車輪上。
● 編輯總結
畢竟是“美式肌肉車大戰金發美女三百回合”,跟大家一同欣賞了上半句后,筆者還得自個兒帶上紙巾去深入研究下半句,本期就先給大家說到這了,下期我們再會!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