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候說再見 即將消失的八大新車配置
【太平洋汽車網 文化頻道】俗語有云,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諾基亞并未預料到,龐大的塞班帝國會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分崩離析;馬云也未能事先預知,淘寶在十年后的今天,會成為每天2400萬筆交易的平臺。世事變幻,盛衰無常,此等道理形容在汽車工業之上,也何嘗不為貼切之言。
![]() | 體驗讀圖模式 |
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幾十上百年,能足夠長壽以親眼目睹汽車工業整個起承轉合的人,并不存在。幸運的是,我們也曾目睹其中的一些重要片段,見證其榮枯,感嘆其漸逝。情已至,故行文,嘆數聲,歌一曲——啊朋友再見吧、再見吧、再見吧!
;
系列文章:
;
● CD主機
單刀直入,問題一個:“您多久沒買過CD碟片了?”
這是個尷尬的問題,就算你依然無法從實體音樂載體的觸感上自拔,CD光盤逐年下滑的發行量也足以證明,其生產末期已經來臨。CD的消失,CD市場的消失,CD播放器的消失,只是時間的問題。
CD是陪伴50后-80后走過好幾十年風雨路,是一縷不可磨滅、不可或缺的回憶。它曾是生活態度的一部分,甚至現在也還是。只不過,它已經漸漸在新車配置單上消失,不會再回來,永遠不會。
第一臺車載CD機,索尼D-700,1985年底正式發布,它標志著小型鐳射光盤正式參與到汽車生活、汽車文化當中來。它的出身如此高貴,到時選裝一臺車載CD機意味著,你將為這臺主機以及不斷發行的塑料片花上大價錢,非常大。
車載CD機,其實就是便攜式CD機的一個子分類,相比端坐在高臺上的臺式CD機,它需要有更強的防震抗損能力,也需要更多的內存來保證預讀時間足以跨過整個車體顛簸時間。作為一個有軸向機械轉動部件的機體,CD播放器與生俱來就與汽車有著不兼容性,就算后來用上了音頻載體巨頭索尼提供的車載MD機,機械轉動與汽車運動之間的矛盾永遠都是個無解的方程。
世紀交接之時,蘋果主導的閃存播放器家族出現,CD載體花了二十年組建起來的帝國覆滅,汽車制造商也從這個過程中,獲知了汽車音頻儲存、解碼的最佳解決方案——是的,閃存,沒有機械動作的閃存。自此,屬于車載CD播放器的時代,就已開始被瓦解。
● 機械液壓助力
電子助力就一定比機械液壓助力的手感差嗎?不一定,只要廠家肯花錢,超越液壓也完全沒問題。
轉向助力主要分為兩類——液壓助力(含 機械液壓 & 電子液壓)和電子助力。在現售的車型中,機械液壓助力主要應用于廉價代步車,以及一些依然追求原始駕控感受的超跑;電子液壓及電子助力則是廣泛應用于此外的一切乘用車。
一直以來,機械液壓都是“路感好”的一大杰出代表,其回正韌性好的優點似乎有點不可取代。不過,機械液壓需要用皮帶輪從發動機那里獲得動力,只要發動機停了,液壓助力也會隨之失效,發生危險的幾率增加。此外,為保持壓力,無論是否需要轉向助力,系統總處于工作狀態,液壓助力因此生來就有著一個“能耗高”的詬病。
電子液壓和電子助力都是更為可靠的解決方案。其中,電子液壓助力系統,其液壓系統的油泵不再由活塞式引擎來驅動,而是轉由電動機驅動,其能力轉換率大大提升。電子液壓助力擁有機械液壓助力的大部分優點,同時還使得能耗有所降低,反應更加靈敏,轉向助力大小也能根據轉角、車速等參數自行調節。
至于電子助力系統,它將是未來轉向助力系統的一大中流砥柱。電動助力系統由轉向傳感裝置、車速傳感器、助力機械裝置、電機、處理器等組成,能耗為所有轉向系統中最低的,但“路感差”是不少車主對它的評價。其實,路感差、回饋弱爆并不是電子助力與生俱來的缺點,說白了,就是成本惹的禍。如果廠商肯花高價錢去開發一套路感好、回饋韌性杠杠的電子助力(比如某些超跑),你會發現,其實電子助力比液壓的感情更加豐富。前提是,得多花錢。
隨著時代變遷,過于耗能的機械液壓助力已經慢慢地淡出歷史舞臺,但它并不會立馬消失,在今后的很多廉價代步車中,我們還能看到它們的身影。至于電子液壓和電子助力誰會成為往后的最強音,恐怕是開發潛力最大的電子助力了。
● 控制按鍵
“連黑莓公司都能把全觸屏手機和平板電腦甩出市場,筆者的世界觀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有節操了。”
君不見,新車上的一些按鍵,在逐漸被中控上的那塊觸摸屏所取代,我們正在往一個全盤模擬和高集成度的時代推進。有些人經常很裝逼地感嘆:“啊,歷史是螺旋式上升的!”呵呵,那今天這個話題的確與這句說爛了的課本名言是匹配的,現在的無鍵化浪潮,的確是一種反潮流的現象。我們,已在與逝去的歷史對望。
在汽車剛剛發明不久的時候,敞篷,是一種無奈;等現在滿街都跑的基本都是硬頂車時,敞篷,是一個生活樂趣。相類似的,在舊時候,無鍵化是因為車上根本沒什么電氣設備需要按鍵來控制,車子就是架在底盤、引擎、變速箱上的座椅;而現時車子已滿身是電氣單位,但黑莓一般的密集按鍵已不再受歡迎,人們需要一個可以轉換控制界面的面板,去完成各項操控,而不是將操控項目全數陳列在車內各處。
這時候我們就要提起一個業界的無鍵化先鋒領軍企業——Tesla(特斯拉)。這家美國的純電動車企業,將一塊對角線長度達到17英寸的巨型屏幕(對于汽車而言)塞進了量產車Model S中,多少對鈦合金狗眼因此被亮瞎。其實,不要驚訝,我們簡單分析下:一臺滿電的Model S有85kWh的電量,它不缺電;一塊17英寸觸摸屏成本才數百元,它很便宜。因此,華麗表象背后,其實就那么簡單。
那是不是車內所有按鍵都快要消失了呢?答案是否定的。試想:你總不會想在中控觸摸屏上給變速箱換擋吧?你也不想按個下一曲也得艱難找到播放器頁面,然后問它答不答應吧?再者,緊急情況下開門逃生,總不能先找到菜單,然后由行車電腦告知你這具有危險性,你再給它宣示管理員權限,告知電腦你跳車是合理要求吧?
● 拉線手剎
拉線手剎不會完全消失,很多男人喜歡它,它的存在感一直都在。
越來越多的車子配備了電子手剎,這是有目共睹的真相。電子手剎,也稱為“電子式駐車制動系統”,這玩意并不玄乎,跟普通的手剎一樣,它都是在車內控制駐車系統產生制動力的一個裝置,只不過控制方式的實現,由之前的純機械拉線,變成了電子按鈕。
拉線手剎,強迫癥人群(包括筆者)的最愛,拉到頂的“咔塔”一聲,是安全感的最佳來源。此外,沒有遭受《藍貓淘氣三千問》《喜羊羊與灰太狼》等腦殘毀童年劇摧殘的各位青年們,手剎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信仰,它意味著對失控滑移的掌控(雖然有些慣性漂移是不用拉手剎的),意味著膽量勇氣和技術的完美結合。
拉線手剎還有一個大大的優點,如全新出爐的典例:2014款邁銳寶內飾,雪佛蘭把擋把和手剎的相對位置做了調整,手剎更加靠近副駕駛位。對于這個新設計,缺點是,看起來像右舵車改左舵車,用起來也不怎么順手;優點是,對副駕有意思時,會更加順手。
當然,雖然拉線手剎有著這樣那樣的缺點,終歸還是會慢慢被淘汰,畢竟,全局電子化才是今后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換了電子手剎后,女性用車者得到了更好的照顧。一來,她們弱不禁風的樣子,很多時候是不能把一個拉緊的手剎放下去的,特別在旁邊有男神的情況下;二來,她們上車后第一時間就是補妝,太忙,所以開出三公里后聞到燒焦味,才發覺沒放手剎,很正常。
● 手動變速箱
“放開那檔桿,讓我來!”
好吧,編者承認以上只是個小玩笑,但手動變速箱對MT控而言,的確是如此地有吸引力,以至于現在游戲廳的小男生們,在暗戀的班花面前玩“頭文字D”時,都毫不猶豫地選用MT模式。搗弄那檔桿,感受操控引擎與變速箱,操控馬力與扭矩的快感,樂乎哉。
隨著城市堵塞造成走走停停的情況日益嚴重,以及女性駕駛者比例的提升,手動變速箱的適用客戶群體比例正在縮減,它不會立刻消失,但廠家已順著趨勢漸漸減少了這類變速箱的供貨比例。
替代MT變速箱,最經濟的解決方案就是AMT變速箱,根據是否裝逼,AMT還分別被稱為“半自動變速箱”和“電控機械式自動變速箱”。現今AMT變速箱多運用在廉價小車之上,比如比亞迪F0、奇瑞QQ3等。簡單說來,AMT變速箱就是在一臺MT變速箱的基礎上,加裝了特殊的電控單元,以取代原MT變速箱由人工操作完成的換擋動作。
除了AMT變速箱,MT的替代品還有很多,比如傳統的AT變速箱,換擋神速的DCT(雙離合)變速箱,無級換擋的CVT變速箱。AT、DCT以及CVT變速箱,都面臨一個問題,造價貴(特別前兩者),因此AMT依然還是最接近MT造價的一款。當然,一分錢一分貨的原則不會變,AMT變速箱頓挫感強烈,換擋時間長造成動力斷層時間長,這些問題都是難以根治的。
前一陣子,有位曾在軍隊當運輸兵的前輩,跟筆者提起當年開著蘇聯的大卡車,3速手動、無同步器的變速箱,都能讓這大塊頭牛哄哄地跑得飛快。如今,開著雙離合的小轎車,變速箱如此智能、安靜、省事,卻會突然半路掃齒、趴窩、報廢。
手動變速箱作為一款基礎車輛配置,有著明顯節油能力和提供駕駛樂趣的優點,它將不會被完全替代,只會慢慢減少。喜歡純機械換擋動作的駕駛者,需要變速箱提供極高穩定性的駕駛者,都不會讓其消失。老兵不死,只是凋零。
● 防刮條
車身防刮條應該改名為“刮刮樂”,它的作用是:刮到時,車主能欣然一笑:“沒事!”
車身防刮條,顧名思義,是一種保護車身不被小刮擦損壞漆面的防護條。如果你離第一次看《新聞聯播》已有10個年頭以上(比00后要老......),那對這個車身小防護件應該不會陌生。
防刮條曾近廣泛存在于各種乘用車的表面上,其中以最容易受到淺層蹭碰傷害的轎車為多。防刮條一般由質地柔軟而韌性充足的合成材料制作而成,一來可吸收蹭碰過程中的一些動能,二來可將兩個碰撞表面隔離開來。
防刮條最大的缺點當然就是丑了,因此聰明的廠家已將先期的黑乎乎牌防刮條進化為與車漆同色,并以此作為賣點推出市場。只是這都完全不能掩蓋這玩意的存在,它讓原本光潔的車門凸起,防護的作用也不見得有宣傳冊上所說的那么大。隨著汽車逐漸從奢侈品的神壇上走下來,成為人們日常代步的一種工具,刮掉一點車漆就心痛得三天吃不下飯的情況,已不多了,因此減掉這礙眼的條條,成為了必然。
防刮條的消失,不只是一個拍拍腦子的決定,這趨勢的驅動因素中,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漆面防損技術的進步。在這點上,我們不得不說日本人走在了業界的前列。特別是豐田的車漆,在很多小磕碰中,都能以完勝的姿態全是而退。(在近年的國際車展中,我們的同事在多個現場都見到兩三個日本人到處刮別家展車的車漆,取樣研究,這種行徑真是......)
● 油老虎引擎
《我想對兩桶油說的那些話》: (此文2萬余字消失,因編輯不能公開爆粗口)
國內的油價升多跌少,已成常態。一邊喊著要虧本,一邊拿著大批利益睡覺都笑醒,已不是什么新鮮話題。油價比美國的還要高上一大截,再加上一大堆的額外費用:路橋費、停車費、購置稅、車船稅、稅、稅、稅、稅.......(那是回音,回音!)
可見,想要控制養車的開銷,唯一有大幅度改善能力的控制變量,僅僅是車輛的油耗。降低油耗的解決方案有很多,減低車身自重、提高引擎燃油效率、降低引擎排量、換裝更合理的變速箱、降低風阻系數、混合動力、解決擁堵問題等。其中,降低引擎排量已被證明為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像道奇蝰蛇SRT GTS那種美式暴力,8.4L V10自然吸氣引擎,是每個男人以及汽油供銷商的最愛,但這種大大的油老虎,已經像美洲虎一樣稀有了。小排量的高效率機型,已經成為今后發動機的主流,而要達到足夠高的燃油經濟性,除了可變氣門正時、燃油分層噴射等等技術外,加裝增壓器成為最有效果的方式。
增壓器,一種源于活塞式航空器發動機的部件,可使得將進入氣缸的空氣得到增壓,從而提升發動機的功率和扭矩。現時運用于汽車發動機的增壓器主要分為兩大類,渦輪增壓器(Turbo Charge)和機械增壓器(Super Charge),前者漸為主流。增壓器的出現與流行,使得小排量的引擎得到更多的動力,來驅動此前無法勝任的龐大車體,更主要的是使得燃油效率得到質的提升。當然,它也并非無缺點,造價、壽命和保養一直是它的尷尬所在。
除了減L加T,并未削減排量的大引擎們,也并非一味地向車主索取油費。舉個典例,新一代謳歌RDX,將舊款的2.3T四缸渦輪增壓引擎換掉,改為3.5L V6自然吸氣引擎,排量和氣缸數都反潮流增長,油耗卻降低了。此間最大的功臣,是“閉缸技術”。閉缸技術能控制一部分氣缸在動力已得到滿足的情況下停止工作,它與發動機自動啟停系統是同門兄弟,也同樣能為理想油耗做出客觀的貢獻。
● 越野能力
地球上的公路越來越多,不是邊境基建搶修隊,還真不需要天天開著個越野車。
城市化進程如此猛烈,就算在吾國之內,各大城鄉之間、鄉鎮之間、村落之間的道路狀況,都在21世紀這十幾年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硬派越野車的市場份額越發縮小。
其實轎車底盤并非無越野能力,只要你夠技術、膽量,隨便弄一輛凱越、C4L都能在非鋪裝路面開上好一段。反而陸地巡洋艦系列、路虎衛士、Jeep牧馬人、奔馳G級之類的硬派SUV,卻是在城市中見得更多(或許太金貴了,車主們不舍得放它們去撒野吧)。
在承載式的轎車底盤上造SUV,輕便、省油、舒適,這就是我們所需要的。舉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日產探路者在上一年完成換代,新一代日產探路者毫不猶豫地放棄了一直使用著的非承載式底盤,改而在天籟的平臺上重新開發出新車。相比前作,新探路者的重量成功減少了230kg,造價降低,燃油經濟性大幅度提升,失去的,僅是平時根本用不到的極限越野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代Jeep Cherokee(自由光),也是一款越野能力被再度弱化的SUV車型。Cherokee可以說是一代名車,“SUV”這個爛大街名詞的生命歷程,就是由它的第一代車型開始的。從第二代Cherokee開始,非承載式底盤不再沿用,但它那鋼板彈簧后懸掛,依然讓眾多越野迷們心服口服。到了全新一代Cherokee,居然是從菲亞特菲翔的平臺上直接打造而成,唯一還能讓Cherokee還能稱為Cherokee的,估計就是那套Active Drive四驅系統了。
除了從硬派走向舒適的例子,還有一些為了節省成本而削弱越野能力的,比如大眾途觀、福特翼虎等等暢銷城市SUV,四驅系統并非全系標配(可以說全系四驅的車子現在太少了),它們很多是注定了一輩子在城市呼吸PM2.5的主兒,因此四驅系統這種增加油耗和車價的東西,并非必需品,完全可以略去。
● 編輯結語:
汽車工業一直向著電子化、高度集成化的方向前進,制造科技、、用戶需求、汽車文化的發展一直推動著新產品的前進。汽車從來沒有退化,就算是越野能力的削弱,那也只是因為道路狀況的進化而致。逐漸消失的新車配置,或許還不止這些,比如霧燈、車鑰匙、手搖車窗等等,但已無關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從文章這里,憶起的那些事,那些情。
還有很多話想說,對于汽車,對于與汽車一同成長的你我。不管怎樣,感謝您,看完這接近六千字的文章,看完這些感慨與感動,看完這汽車工業史與我們同在的一段、一絲、一縷、一浮沉。
>>點擊查看今日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