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車企的發布會上,安全就成了最大的“豪華”,而小米SU7高速碰撞起火致人傷亡的事件,讓我不禁覺得,安全其實并非“豪華”,而是一道“底線”。

是的,鬧得沸沸揚揚的小米SU7高速碰撞起火致3人傷亡事件更像是一記驚雷,劈開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精心編織的安全神話。在生命面前,安全顯然是一道底線,而非“豪華”。

毫無疑問,隨著新能源車的迅猛發展眼下新能源產品越來越多,而當由鋰電池作為動力的新能源車碰上被宣傳的神乎其技的智駕功能時,看似偶然的極端事件也就存在了必然發生的可能。
一方面新能源車的受電池的物理特性影響,確實具備熱失控的隱患,這點不只是在這次小米SU7的高度碰撞后起火事件上,在更早之前的小鵬、蔚來、比亞迪等眾多新能源產品上都發生過,歷史的教訓其實并不遠,只不過,此前發生的起火事件造成的影響并沒有此次小米SU7高速碰撞起火的影響這么廣泛。

盡管車企有各種宣傳話術來說明自己的電池的安全,并為自己的電池扣上了各種名詞,什么“金鐘罩電池”、“彈匣電池”、“刀片電池”,采用了“電芯倒置技術”等黑科技,甚至稱永不起火、永不自燃,但從目前的發展情況來看,新能源車在熱失控方面依然面臨較為嚴峻的挑戰。
事實上,國家消防救援局消防監督司一級指揮長王天瑞去年11月曾公開表示,新能源車的鋰電池的熱失控不可避免,而且鋰電池起火即爆炸,傳統的火災防控方法難以發揮作用。公開數據也顯示,從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出現明火,到蔓延到駕駛室,平均只有64秒的時間,這意味著一旦新能源車起火,第一時間就要逃生。

另一方面則是被嚴重夸大的、并不足夠成熟的“智駕”功能,正在改變消費者尤其是年輕消費者的駕駛習慣。隨著新能源車滲透率逐步接近50%,車圈也有一種論調稱新能源車的下半場是“智駕平權”,而智駕平權的一個表現就是車輛能夠實現高速NOA甚至城市NOA。而且也不乏車企宣傳自己的車的智駕水平很高,可以實現XX公里全程0接管。預碰撞系統多么先進,可以實現夜間120km時速剎停。
但是,他們在宣傳自己的產品智駕功能的先進時,卻選擇性的忽略了智駕的安全紅線與局限性,那就是現階段的智駕僅僅是“輔助駕駛”,它并不具備完全自動駕駛的水平,如果消費者在購車時,只聽到了“智駕”,而忽視了“輔助”,甚至盲信智駕,那極端的結果就是車毀人亡。

顯然,中國汽車市場目前作為新能源車第一大國,不僅要建立超越國際標準的安全認證體系,特別要強化對電池包整體安全性的動態測試,而且也應在智駕宣傳與監管方面做出強制性的規定,本著誰宣傳、誰負責的原則進行強制性的法規約束,惟其如此,才能讓車企以更負責任的態度宣傳自身的產品。
此外,對于消費者的教育也應作為最后防線而反復提及,其一是對于電動車熱失控應當有著清醒的認識,包括可能發生熱失控的工況及必要的逃生技巧。其二則是對于車輛的智駕功能有著明確的理解,目前其僅僅是“輔助駕駛”之用,而非“自動駕駛”,即使車企宣傳的再“天花亂墜”,也應理性看待。
寫在最后:
此次小米SU7事件的教訓無疑是慘痛的,結果是難以接受的,不論最終責任在誰,此次事件都給我們的新能源車熱失控安全及智駕安全敲響了警鐘。在汽車產業百年變局中,安全不應是發布會上流光溢彩但并不成熟的PPT動畫,而應是工程師案頭及試驗場上反復驗算的基礎數據。在生命面前,安全到底是豪華還是底線?答案不言自明。
(本文由【車界】新媒體編輯部原創出品,本文所涉及銷量數據來源于乘聯會或第三方平臺發布的行業綜合銷量數據,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標注來源的數據及相關資料均為引用,具體請以官方信息為準。本文作者藍湛,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