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發布了標準號為GB 15084-2022的《機動車輛間接視野裝置性能和安裝要求》全新的標準,此項標準將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實施,將全面取代2013年發布的標準,而其中最吸引眼球的要數電子后視鏡有可能取代傳統后視鏡,將被廣泛應用于汽車市場,難道這個歷史存在時間最久的零部件就將悄無聲息推出歷史舞臺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討論一下。

什么是電子后視鏡?
汽車后視鏡被譽為司機的“第三只眼”,其主要作用是擴大司機的觀察和視野范圍,從而保證行車的安全性,是汽車零部件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每位駕駛員在進行駕駛培訓時都會著重培訓后視鏡的使用規范,不過傳統后視鏡也存在多個弊端,我們也經常看到因為視野盲區和視野受限等情況造成的交通事故,另外在惡劣天氣下,傳統后視鏡也存在判斷不準的情況。

隨著汽車智能化的提速及電子技術的提升,一項新的技術也逐步誕生,那就是電子后視鏡,它使用了攝像頭與監視器的組合來取代傳統的光學外后視鏡,使得它整體不再只是一面“鏡子”,電子后視鏡除了觀察路面情況之外,還可實現轉向燈功能、BSD預警燈、電動折疊功能、電加熱除霧功能等多種智能化功能。這些功能的完善,不僅提高了車輛的安全駕駛性,還能為司機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

電子后視鏡的優缺點
了解完電子后視鏡的基本信息,我們先來看看它的優點,相比傳統的光學后視鏡,電子后視鏡擁有顯而易見的優勢便是視野更寬闊。由于借助了不同的傳感器和攝像頭打破了光學后視鏡受限于鏡面曲率、形狀、大小、角度等因素造成的視野限制,因此電子后視鏡能獲取到更多的路面信息,從而保證車輛行駛和其他道路參與者的安全。

此外,電子后視鏡也比傳統光學后視鏡更能抵抗環境影響,在惡劣天氣下,光學后視鏡雖然同樣會受到一些影響,但可以通過硬件和軟件的識別來消除這些影響,從而保證視野不受太大的干擾。此外,電子后視鏡的體積比傳統光學后視鏡小三分之一,通過一些型面的處理可以有效降低風阻和風噪,從而提升整車的空氣動力表現。

而在夜間的環境下,電子后視鏡還能通過紅外感知功能和增強圖像比對,增強夜間車外的顯示情況,從而達到改善夜間視覺效果的目的,尤其是對一些本身視力不太好的駕駛員,這個配置堪比福音般的存在。

雖然電子后視鏡有著太多的優勢,但它也有一些缺點,首先就是成本,由于采用了更復雜的電子化結構,因此平時的保養費用可能有相應的增加,如果平時因為不小心而出現了損壞,后期的更換成本也不容忽視。另外更換電子后視鏡對于車輛本身的智能化要求就更高,畢竟為了獲得更好的顯示效果,必須要求車機系統擁有更強的算力表現,這就要求車企需要花費更大的研發費用,后期可能還會增加新車的成本。

全面替代恐還需時日
縱觀當前國內外已經上市的車型中,已經有不少車型搭載了電子后視鏡,不過由于法規的問題,多數車型集中在歐洲和日本市場,比如大家熟悉的凱迪拉克XT5、雷克薩斯ES300h、奧迪e-tron、本田e、長城WEY,以及奔馳Actors重卡、曼恩尼奧普蘭巴士、沃爾沃等。隨著柜內法規的推進,部分自主新勢力品牌也已經明確表示將會按照新的國標要求配備電子后視鏡,例如小鵬G7、廣汽埃安、北汽模仿、華人運通等品牌。

雖然電子后視鏡優點很多,但要想馬上實現對傳統后視鏡的全面替代還尚需時日,如果后期需要全面完成替代,首先要保證的就是相關技術穩定可靠,同時降本也勢在必行,這樣才能在市場上擁有更強的競爭力。同時,消費者群體的培養也至關重要,必須要讓更多消費者了解到電子后視鏡的好處,同時也要讓他們更愿意嘗試這項新技術,從當前的條件來看,雖然法規日益臨近,但全面替代還需時日。

總結
此次新國標的推出,一方面是進一步推進電子后視鏡的發展,另一方面也對車企和相關零部件企業提出了更多要求,首先是保證技術的穩定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成本還得往下降,不過有了相關政策指引,相信用不了太久,電子后視鏡就將出現在每臺車上。